《鸿门宴》教学设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从整体上理解知觉的对象,就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整体学习教学法(全习法)也强调:“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习的迁移。全习法的一个优点正是对待学习的材料产生意义及情境的一体化。也就是鼓励学习者去寻求他所面临的问题和学习情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共同因素。”这种方法还指出:“它对材料先求得一个轮廓的、概括的了解,有利于对局部的理解。这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实际认知体验证明,对一个学习对象的学习,也不是从先去查证每一个生词开始的,有时只看一下文章的题目就一带而过,除非要对该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才去研究一些必不可少的问题。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也即是自然的整体阅读,注重文章的整体。一是讲究熟读成诵,二是讲究口诵心维,心领神会。特别是文学作品,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进而在文章的情调、神韵、气势、警句以至语言风格等好多微妙方面也能够有所领会,这就是所谓语感能力。可惜,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注重了传统的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谨认真,基础扎实,但缺少创新意识。实际上有时连演绎推理都没有做到,相反以牺牲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为前提,推行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在古文学习上,多年的教学模式就是串讲法,虽然学生学起来很轻松,但并没有注意他们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有鉴于此,我在教《鸿门宴》时,运用整体阅读教学法进行了相应的一些尝试。一、抓住矛盾线索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王朝以后,彼此的利益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冲突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斗争。《鸿门宴》就叙述了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情况。文章精辟的构思,谨严有序的情节,动人的矛盾冲突,洗炼利索的语言描写,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那么,从战争双方根本利益的角度讲,《鸿门宴》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以课文预习提示中的介绍作答:“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你怎么知道这一答案的?”“课文预习提示说: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救赵,刘邦西略秦,并与他们约定,谁先入咸阳就以他为王。”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应该说是正确的。是否全面和深入呢?未见得。因为学生可能并非从课文原文中选择答案,而只是被动地根据现成的答案。这样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材料,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课文提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矛盾的根源,你是否能直接从猓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呢?”学生要能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并且还要能从中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而这种作法恰恰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所不曾重视的。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来说,也许这一问题有些难度,这时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在课文里有个关键人物提到过这个问题,从而为我们暗示过矛盾的根源。“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这一关键的语句。”如果学生还不能回答,这时我们不妨启发他们,这句话是由刘邦最重要的勇士、也是他的谋臣之一的樊哙说的。这时学生找这句话已经是不难的了。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有了这个答案,也就预示了矛盾的本质所在了。因为樊哙下文还说道:“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十分明显,樊哙这里是借机讽刺项王的,同时也表明了刘项二人矛盾斗争的要源所在:即项王的兵力比刘邦多,然而刘邦却乘机占有了关中;根据先前的盟约,刘邦还可能“王之”,这对于项羽来说,实在是忍无可忍的事情,所以他要与之一决雌雄。这样一来,“鸿门宴”的发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这是整个鸿门宴贯穿始终的矛盾。有了这些知识,等于抓住了全文的纲领。二、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