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改的几点看法关于教育的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围绕课改的话题也从未间断过。有人说,教育走向了“死胡同”,这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中国教育改革又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则是不争的事实。穷则思变,变则能进。但是,进步的前提是,变化与改革必须是适当的,适当才有效。鞋舒适与否只有脚知道。教育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问题是,这些进步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观念陈旧思想是指导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行动才能走多远。思想好比方向盘,方向出现偏差,改革难免误入歧途。机制滞后进步的理念需要合理的机制支撑,只有机制健全了,才有正确定性的可能,教育教学的“肌体”才可能健康运转。宣传不够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发展进步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需要舆论氛围。虽然做过一些工作,但力度有限,社会对课改的理解、支持明显不足,更多时候,课改只是学校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对课改的建议与对策1、转变观念。观念变,行动变。2、改革评价机制。要从根本上扭转以重点学校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强调合格率;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淡化考试结果和名次;评价学生时,要强化学习态度、习惯和技能的评价,尤其重视道德评价。3、提高师资水平。补充优秀师资,充实农村教师队伍。4、打造课改氛围。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舆论支持,创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以期改变社会对所谓“名校”、“名师”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