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思考20*年在农村开始实行村民自治后,到现在已有五个年头,实行村民自治最大的变化就是村“两委”干部的任职方式由过去的委任制改为选任制,此一改变给村干部的工作及村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怎样。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三甲镇农村“两委”干部队伍进行了调查分析,因调查的对象不够广泛,所以分析结果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三甲镇农村“两委”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三甲镇设有24个村委会和两个居委会,村(居)委干部总数108人(其中女性26人,占24%)。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及以下的有3人,占3.2%;31~40岁的有16人,占17.3%;41~50岁的有46人,占43%;51岁及以上的有43人,占40%;平均年龄为47.6岁。从学历结构上看:中专学历的有3人,占3.2%;高中学历的有37人,占40%;初中学历的有66人,占71.3%;小学学历的有2人,占2.2%.二、村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主要存在问题:(一)学历偏低。在村干部队伍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了73.3%,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也仅有三人,没有一个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二)年龄偏大。村干部队伍中,41岁及以上的占80%,40岁及以下的仅占20.5%,甚至还有两个60岁以上的干部,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很不合理,鲜有年青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队伍。(三)能力偏弱。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知识结构单一,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不高,导致对政策理解能力较差,政策水平不高,对理论问题多不愿意主动学习,在处理问题时基本以经验为主,大部分村干部对解决处理农村复杂尖锐矛盾的能力不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基本缺乏。(四)工作热情普遍不高。等、靠、拖思想在村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以任务型、老好人型干部居多,推一推动一动,第1页共3页不推则少动甚至不动,鲜见主动拓展型干部。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农村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很少,30~50岁的农民依然以只受过初中教育的居多,相当一部分还只受过小学教育,60岁以上的以文盲占大部分,而少数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村民则外出务工,基本不会呆在家。(二)政策因素。实行村民自治后,干部选任制对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干部能否当选与村民的选票息息相关,而现时村民在投票选干部时的客观性不强,多以家族和个人好恶为基本出发点,“老好人”型的往往能选上,而有一定能力,凌角较分明的则往往选不上。多干多错,少做少错的思想在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三)工资收入水平低。村委会是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与广大村民面对面直接打交道,是贯彻落实政府对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政府管理农村的基本力量,工作锁碎、繁杂,工作量大,而村干部月工资收入仅有不到300元(财政发放部分),按目前的物价水平,300元甚至难于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日常开支,村干部心理失衡,对调动工作积极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同时,如此低的工资水平对青年人才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也是村干部队伍老龄化、整体素质底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之一。(四)看不到希望。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属于国家行政组织,没有晋升到更高一级部门或组织的途径,做到最好依然还只能是做村官,而在收入方面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村官做到最好所得到的最高奖励就是被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而荣誉必竟是虚的,人尤其是有一定才能的人更希望能看到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就目前来说,村官这一职位没能给人予实实在在的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多的是要求奉献。缺乏希望使村官职务在青年人才面前黯然失色,看不到希望的群体也只能是敲钟和尚群体。三、对策建议农村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到这些人才第2页共3页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农村建设服务,对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我们认为要从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出发,重点是增强村官职位的吸引力。(一)加强教育培训。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机制,注重在职村干部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培训,也要注重实用技术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除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