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案背景1、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3、课时:13、课前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二、教学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目标: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情感目标:1、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三、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教学难点是: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搜集并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启发式教学法。4.图表法。5.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一、导入新课给学生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电视剧开头片画面)展示郑和下西洋壮举的前提介绍。师:六百多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那是一个什么样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怎样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利用PPT投影展示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和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欣赏投影片提供的材料《郑和下西洋》电视剧开头片。通过历史剧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组搜集的补充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PPT投影展示)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师提问:①郑和是谁?(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小文字的解析回答,老师在用PPT投影展示)②西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小文字的解析回答)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教师用flash多媒体动画片演示郑和西洋下的航线,时间、规模和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3、让学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开始地点、规模、次数,最远到达地?具有那些特点?(先让学生回答,老师展示:)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规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各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本组同学及时作补充。对照地图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分组讨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学生在flash多媒体动画片上找出郑和船队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选几个学生来介绍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所培养学生从教科书获取信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引出本课课题作铺垫。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读图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还可能提出与教材的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回答问题,要适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