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1.5有理数的乘除(第—课时)•我们已经学过两个正有理数相乘,以及一个正有理数与零相乘,如:(+3)×(+2)=6,(+3)×0=0,•两个有理数相乘,其中有负数时,乘法如何运算呢?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动脑思考,辨析问题•问题1•在实验室中,用冷却的方法可将某种生物标本的温度稳定下降,每1分钟下降2℃。•假设现在生物标本的温度是0℃,问3分钟后的温度是多少?如果把温度下降记作“-”,那么可得,3分钟后生物标本的温度是-6℃。用算式表示,有(-2)×3=(-2)+(-2)+(-2)=6类似地,(-2)×2=(-2)+(-2)=-4(-2)×1=_,(-2)×0=_,思考:根据以上计算,你对两个数中有一个是负数有什么发现?一般地,异号两数相乘,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符号取“-“。负数与零相乘得零。•动脑思考,辨析问题两个负数相乘,又如何运算呢?•问题2:在问题1的情况下,问1分钟前,2分钟前该种生物标本的温度是多少?•以“现在”为基准,把以后时间记作“+”,以前时间记作“-”,那么1分钟前记作-1,1分钟前•生物标本的温度是2℃,用算式表示为:(-2)×(-1)=2类似地,(-2)×(-2)=4(-2)×(-3)=_动脑思考,辨析问题•根据上面的计算,你对两个负数相乘有什么发现?•一般地,两个负数相乘,只要把它们绝对值相乘,符号取“+”,•总结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零相乘得零。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运用知识,例题讲析例1:计算(1)(-5)×(-6);(2)(-)×;(3)(-)×(-);(4)8×(-1.25);解(1)(-5)×(-6)=+(5×6)=30(2)(-)×=-(×)=-(3)(-)×(-)=+(×)=1(4)8×(-1.25)=-(8×1.25)=-1023615335356135236141535335倒数的定义•在有理数范围内,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1,我们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如-是-的倒数,-是-的倒数,•也就说,-与-互为倒数。353553535335课堂练习,大显身手因数因数积的符号积的绝对值积+8-6-10+8-9-4208课堂练习•2.计算•(1)(-4.6)×(+3)(2)100×(-0.01)•(3)(-0.38)×0(4)(-)×(-)•(5)(-12)×(-3)(6)(-0.25)×(-100)•(7)(-45)×(-3)(8)(-0.12)×(+8)5243动脑思考,分析问题•问题3计算(1)(-4)×5×(-0.25)(2)(-)×(-16)×(+0.5)×(-4)(3)(+2)×(-8.5)×(-100)×0×(+90)多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如何确定?8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数为零,积为零。几个不为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动脑思考,得出结论•(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必做题:教科书36页习题1.5第一题•思考题:(-3)×(-4)×(-5)×(-6)×(-1)布置作业•教学内容:1.5有理数的乘除(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领会有理数乘法的规定。2.发展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归纳法则的过程。•教学难点:复习有理数。•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有理数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word在课件中所起作用,及使用课件的意图•二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学生在计算中,领会符号的作用,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三巩固自测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本节课内用简单巩固。•••••••课堂小结•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