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有效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西岗中学王庆艳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使自己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曾尝试使用以下方法:1、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还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2、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以点带面,提高思维能力。学生个体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谈解题思路,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3、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如在《劫难中的抗争》一课,可以在圆明园被毁前后图片展示之后,由一诗句:“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却睁开了一双眼睛。”引发学生思考、议论。通过讨论、辨析,或“殊途同归”、或“百花齐放”,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