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以为轮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选CA项,“”同“煣”;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曲中.规中:合乎B.声非加疾.也疾:快C.金石可镂.镂:雕刻D.风雨兴.焉兴:起解析:选B疾:劲疾。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苛政猛于.虎也B.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解析:选AA项,均为介词,比。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选D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选D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名句默写(情境式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在《荀子·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4)(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5)在《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1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12)《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文学文化常识(1)补充填写横线处的内容。《荀子》是战国末期(时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解析:选DD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