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教学设计重庆市品德骨干教师培训班第二小组全体组员教学内容《林则徐与虎门销烟》(选自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教材简析《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属“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历史题材,主要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初步理解清朝政府走向衰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历史题材距离学生生活遥远,鸦片危害、英国列强的险恶用心让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难度较大,容易牵强附会。如何克服历史题材教学的枯燥与深奥成为了教学中的攻关重点。设计理念1.历史与现实对接。2.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3.抓住历史细节,以点带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200多年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从鸦片对我国的巨大危害中初步认识到我国近代国力衰败的部分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正确面对历史事件,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鸦片的巨大危害及销烟的伟大意义。教学难点1.如何拉近历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2.学生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激发。教学准备《林则徐与虎门销烟》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2分钟)1.开门见山入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是——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2.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话题:这是一段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这是一首华夏儿女共同谱写的战斗诗篇,这是一座用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共同浇铸的伟大历史丰碑。面对这个话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3.梳理话题:同学们的问题充满智慧,很有深度,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归纳起来,大家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想了解鸦片,二是想了解林则徐,三是想了解销烟的历史意义。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咱们首先跟随录相,揭开鸦片的神秘面纱。(设计意图:快捷入题,为后面的教学任务积蓄时间;直入重点,在学生注意黄金时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活动一:走近鸦片了解其巨大危害(18分钟)1、观看录象:《鸦片的祸害》2、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看了录相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设计意图:因为鸦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通过录象带领学生了解鸦片,适当填补学生的认识空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3、理解鸦片对人体的危害:过渡:是啊,鸦片是毒品,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毒品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1)链接生活:生活中,你见过或者听别人讲过吸毒的人吗?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将生活中的吸毒者的样子说得栩栩如生,让我们好象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出示吸毒者的照片)他们健壮的体魄在毒品中消瘦,如花的生命在毒品中凋谢。(2)古今对话:一样的毒品,一样的伤害,让我们给他们穿上清朝的衣服,住进清朝的房子,吸上清朝的毒品,即鸦片,他们又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清朝吸烟图和吸烟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4)小结:是啊,毒品如狼似虎,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健康生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生命凋零几乎成为了他们的的代名词。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有深度,鸦片仅仅是危及人的生命吗?它还有没有更严重的后果呢?(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吸毒者说起,从人体健康出发,链接生活、古今沟通,能让学生明显感受到鸦片的危害,为深入理解鸦片的祸国殃民本质打下基础。)3、鸦片对国力的危害(1)读书收集信息:①收集信息:自读P38页,想一想从书中你了解到了些什么?②整理信息:从1800年开始,英国走私到中国鸦片飞速增加,从最初的()万箱到1838年的()万箱;1800年开始,英国从中国掠走的白银飞速增加,从最初的每年()万两到1838年的()。同样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国家还有()等。中国吸食鸦片的人也在飞速增加,到1835年估计有()人。③分析信息:从以上信息中,你知道了些什么?(2)虚构信息:如果不及时行动,我们假设到1850年:英国等列强走私到中国鸦片将会(),从中国掠走的白银将会(),中国的财富将会()。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国家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