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三门峡市实验中学温一芳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2.深刻领会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重点:目标一难点:目标二教程一、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搜集下列信息1.这是最后一节什么课?在什么地方上的课?2.为什么是最后一节?3.参与这堂课的人有哪些?温馨提示:跳读,是一种实用、快速的阅读方式,以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为目标。可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旨。请认真听老师范读,完成下列学习内容:1.标注段落序号。2.划出描写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3.分析促使他变化的原因。温馨提示:小说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三、深入研讨,理解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1.请朗读这两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展示两则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材料一:阿尔萨斯地区居民是德意志日耳曼民族,但是语言、生活方式、高雅艺术已经法国化的特殊民众。欧洲历史记载:阿尔萨斯地区,曾先后被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所控制,在(1618年——1648年)间通用德语。后来战败归于法国,法语才成为这个地区的通用语言,加之当时法国文化远远先进于德意志文化,所以该地区普通民众一直竭力说自己更像法国人。材料二: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战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全部被毁。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被迫向杀戮亲人的敌人表示亲近。王向远(北师大教授,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说:可以肯定的是,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0年,日本在中国内地广大沦陷区开设的日语学校达180多所,学生人数从几名到几千名不等。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汉语之美,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