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钛生产与应用路径邹建新1、氮化钛简介TiN具有典型的NaCI型结构,属面心立方点阵,晶格常数a=0.4241nm,其中钛原子位于面心立方的角顶。TiN是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其稳定的组成范围为TiN0.37—TiN1.16,氮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引起TiN结构的变化。TiN粉末一般呈黄褐色,超细TiN粉末呈黑色,而TiN晶体呈金黄色。TiN熔点为2950℃,密度为5.43-5.44g/cm3,莫氏硬度8-9,抗热冲击性好。TiN熔点比大多数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熔点高,而密度却比大多数金属氮化物低,因此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耐热材料。TiN的晶体结构与TiC的晶体结构相似,只是将其中的C原子置换成N原予。TiN是相当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下不与铁、铬、钙和镁等金属反应,TiN坩埚在CO与N2气氛下也不与酸性渣和碱性渣起作用,因此TiN坩埚是研究钢液与一些元素相互作用的优良容器。TiN在真空中加热时失去氮,生成氮含量较低的氮化钛。TiN是有着诱人的金黄色、熔点高、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与金属的湿润小的结构材料、并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超导性,可应用于高温结构材料和超导材料。2氮化钛粉末的制备方法2.2.1金属钛粉或TiH2直接氮化法直接氮化法是TiN的传统制备方法之一,它是以Ti粉或氢化钛粉为原料,与N2或NH3反应生成TiN粉,合成温度为1000~1400℃。罗锡山采用TiH2粉,在氮气中直接反应合成了TiN;该方法的优点为,在反应过程中无需氢化处理,减少了氢气净化,制得的TiN粉末粒径及组成均匀,杂质含量低。赵阳等将海绵钛破碎到一定尺寸,然后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通入氮气氮化,破碎后制得所需粒径的氮化钛。A.S.Bolokang使用直径为45μm的纯钛粉,在充电氩气气氛下,以250rpm的速度球磨12,16和20小时后,对小样进行晶体结构和微观分析发现,最初的球状钛粉经过球磨后变为扁平的薄片,尽管不同时间的球磨并没有使产物的晶体结构变化,但是反应时间的延长,可以增加Ti粉在较低温度下对氮气的吸收和转化;即反应时间越长,转化率越高。但以Ti粉为原料合成TiN,物料温度经常会升至过高,导致生成的TiN烧结或熔融,很难制备出粒度较小的TiN粉末。此外,LipingZhu等以NH4Cl为原料于500~800℃下,在N2和H2混合气体中制备了TiN粉末。分析发现,生成的TiN颗粒粒径在20~33nm之间,表面积为30~60m2/g,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合成粒径细小的TiN粉末。2.2.2原位氮化法原位氮化法又称氨气氮化法,是将纳米TiO2在氨气气氛下直接氮化合成TiN的一种方法。李景国等人以纳米TiO2为原料,采用氨气氮化法将纳米TiO2粉末放入管式气氛炉中的石英舟中,氨气作还原剂,在不同温度下氮化2~5h,冷却至室温后,制得了最小粒径约为20nm的TiN粉体。该反应需要的温度低,在700℃就能开始转化成TiN,在800℃下氮化5h,纳米TiO2可以全部转化成TiN。张冰等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TiO2粉体为原料,在氨气中进行原位氮化,合成了粒径约为40nm和80nmTiN纳米粉末,并对其合成温度和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原位氮化法制备TiN粉末,其氮化率随温度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增大而增大。2.2.3铝热还原法江涛等人按摩尔比为4:3称取Al粉和TiO2粉末,将其充分研磨均匀后装入管式电阻炉不锈钢钢管中,充入Ar-N2混合气体,加热管式炉至所需温度制取钛粉,随后将制备的钛粉合理平均的分布于瓷舟上,放到管式电阻炉内,将管式炉抽真空并充入解压后的NH3,升温至反应温度后制得TiN粉末。甘明亮等人以金属铝粉和钛白粉为原料在行星球磨机中,以无水乙醇为介质在流动氮气氛和匣钵埋碳条件下铝热还原氮化TiO2合成氮化钛,但由于在埋碳条件下铝除参与铝热还原反应外,还与碳粉床中氧发生发应,使参与铝热反应的金属铝不足,造成产物中有金红石的存在。利用铝热还原法还原金红石来制取的氮化钛粉末,含有副产物氧化铝。2.2.4镁热还原法镁热还原TiO2制备TiN是分两步进行,分别为金属钛的还原和氮化。林立采用Mg+C联合还原的方法,在一定的氮气压力和温度下合成了含氧量较低的TiN粉末。JianhuaMa等用金属Mg粉、二氧化钛和氯化铵在高压650℃制备的纳米TiN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0nm,在350℃空气中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Ti-Mg-O系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氧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