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水调歌头·游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水调歌头·游览【宋】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云,明月逐人归。【注:拂金微,指弹琴。】①此处开始作者展开想象。②“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词人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3分)(2)下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根据原词句进行赏析。(5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花丛中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写出了桃花色泽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辉映,相得益彰,突出环境之美。(大意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2)写出了此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2分)二:(1)采用烂漫主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词突出的特点,试结合次的内容作具体分析。答:上片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把读者不知不觉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去。然后,第二句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层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下片继续采用浪漫主义笔调,抒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表现他的7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想象大胆而新颖,较好地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极其苦闷的情怀。整首词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笔调。(2)最后两句“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生动、形象、含蓄,具有深刻2/8的意境和浓郁的诗味。试分析。答:最后两句不仅描写词人酒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尤其是表现他想逃避现实而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作者以此作结,为醉后的感觉,体现了独处无友、唯月相随的孤寂心境,有应接了前文。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深沉。三:4.“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典出于《》,表达了词人(2分)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喻高洁的品行。B.“谪仙”指李白,此句表达作者对李白的怀念和崇敬之情。C.“长啸亦何为?”意为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叹息D.“明月逐人归”有回到现实之意,写得很有情趣。6.这首词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请从此角度加以鉴赏。(3分)参考答案:4.《桃花源记》归隐出世之念(2分)5.B(3分)6.作品中游历桃源是非现实的。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寄托的理想。借托武陵桃源、白云、玉石、玉枕、金徽来表达自己欲脱离世俗羁绊,追求高沽的理想境界之念。词末的“醉舞”、“明月逐人归”等都表现出作者放达飘逸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3分)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⑷枝:一作“花”。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3/8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⑺倚:依。一作“欹”。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