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历史文化特色调研报告班级:2010级园林景观设计一班组长:组员:完成日期:2011年12月9日摘要: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永川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不能不对影响永川文化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因素作简要分析。关键词:永川、历史起源、城市文化特色一、历史起源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东距重庆市区56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扼守重庆长江第一门户。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余人,非农业人口25.6万人。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永川县仍属昌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县隶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县隶属之。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隶重庆路合州。元末,明玉珍起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庆(国“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属重庆路。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县入永川县。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璧山县,永川仍专治。嘉庆时,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辛亥革命时,永川县属(重庆)蜀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设重庆镇抚府,永川属之。6月,重庆镇抚府撤销,永川县直属四川都督府。民国2年,废府设道,永川县属四川省川东道行政公署,民国3年6月,改为东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为东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属之。民国18年撤道,永川县直属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县。民国30年专员公署迁巴县,永川县仍属之。解放初,永川县属巴县区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专署迁璧山县,改名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1年4月,专署迁江津县,更名江津区行政专员公署,永川县属之;1952年9月,江津专署迁永川县;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为四川省江津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并入重庆市,永川县改隶重庆市人民政府。1992年5月,永川撤县建市。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是重庆主城卫星城、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区域中心城市。二、永川城市文化特色因素的简要分析(一)、永川茶竹文化永川地处重庆西部,是重庆的生态宜居之城。近年来,永川大力发展茶文化,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永川秀芽为代表并享誉中外。永川茶产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迅猛。辖区茶山上有规模居亚洲第一的2万亩大型连片茶园,并有各类珍贵的野生茶树十余种。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为四川省茶叶研究所)1962年便搬迁于此,开发出的各类茶叶品种,在川渝及陕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广泛推广。1963年10月3日,朱德总司令来到茶山,亲口品尝了山上所产的茶叶,并对茶园的建设予以了高度评价。前苏联、日本、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到茶山学习考察。2005年,永川产茶量达3500余吨,连同茶叶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产生的效益,整个茶产业产值达2.5亿元。从1997年起,永川抓住2万亩连片茶园与6万亩竹海景观融为一体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打造茶山竹海旅游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与融合,初步形成了以茶园风情、茶俗茶艺博览、品茶食茶和竹海寻幽、赏购精美竹艺、品味竹宴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游客徜徉茶山竹海,满目葱茏,绿影婆娑,采茶姑娘翩跹于茶树间,茶歌飞扬,笑语绕园,加上价廉物美的餐饮、住宿,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人美不胜收、其乐无穷的感觉。永川茶山竹海和占地5000亩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多元,两项指标均居重庆各区市县前列。第十一届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在此举行。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是永川举办此次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