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刘艳玲(赤峰市敖汉旗贝子府镇克力代小学,024319)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使每位教师都陷入沉思:什么样的情境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论述。关键词:创设;问题;有效情境Howbyestablisheseffective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LIUYanling(aChifenghaughtyChineseflagshellsub-governmentofficetowngramforcegenerationofelementaryschool,024319)Abstract:"CompulsoryeducationMathematicsCurriculumStandard"in“theimplementationsuggested”pointedout:“Theteachingshouldembarkactuallyfromthestudent,theestablishmentishelpfulthequestionsituationwhichstudiesindependentlyinthestudent”.Thiscauseseachteachersalltobelostinthought:Whattypesituationisthegoodsituation?Howestablishestheeffectiveteachingsituationintheteaching?Thesequestionsarethequestionswhicheachteachersallimpatientwanttosolve.Thisarticleonhascarriedontheexperimentalelaborationregardingthis.Keyword:establishment;question;effectivesituation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数学和现实的桥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1]它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逐步认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教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自始至终的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依据和特征问题情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数学问题,是内核,反映的是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二是背景材料,是外壳,是生成数学问题的载体;三是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思维的动机。[2]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是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又不能马上提取,这样就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如果这时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数学情境,学生的认知困惑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要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于是创设了一个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半个格还可以两个格合拼成一个计算,不够半个格的怎么办?驱动学生产生了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求面积就好算了。从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由此看出,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础。二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更佳。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问题情境就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无法提高。因为新课程提倡要转变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进行心理活动的互动过程,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简单的组合”一课时,我就创设了一个自始至终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以小红和她的朋友约周末游儿童乐园的情境贯穿全课。以小红怎样搭配衣服漂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来引入新课探究新知的;接着以搭配早餐、搭配数字密码、搭配路线等一系列活动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最后以谈帮助小红解决问题的心情和体会来总结全课。学生整个课堂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所以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