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法官心理压力与调适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徐松泉一、法官心理压力的成因(一)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对法院和法官的期望过高。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的调整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不是所有的纠纷法院都能解决,而民众对法院司法职能的期望明显过高,法院令当事人息诉服判的难度越来越大,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困扰各级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涉诉信访的多少也成了有关领导考量法院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尽管各级法院都在解决涉诉信访上下重手,加措施,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法院对涉诉信访的重视甚至成为某些当事人视法律于不顾无限膨胀个人利益的工具,一旦法院的裁判与自己的诉求不一致,便四处上访,试图通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社会对法官的认识也有失偏颇。极个别的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顺口溜破坏了法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司法腐败一度被称为最大的腐败。尽管法院中更多的是谭彦、宋鱼水、金桂兰这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好法官,但“殃及池鱼”的效应仍使法官不得不时常面临被他人调侃与讥讽的尴尬。(二)来自家庭的压力。照顾家庭存在困难。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条件差,审判任务重,特别是基层法庭工作人员,照顾家庭尤其困难。法官在忙碌的审判工作中,使得法官难得有多少闲暇陪伴和照顾家中的父母妻儿,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睦,淡漠了亲情。同时经济待遇低是法官长期以来羞于启齿的隐痛,这种隐痛对贫困山区的法官来讲尤为剧烈,随着物价的不上涨,法官养家糊口的成本明显加大,而法官的收入相对较低,与周围的高收入的律师相比,法官内心产生自卑感,造成法官生活性压力。(三)来自工作的压力。基层法院作为全国四级法院中定纷止争的第一站,承载了全国法院系统80%的案件工作量。近年来,随着诉讼门槛的不断降低,诉讼费用的大幅下调,人民法院对社会弱势群体司法救助力度的不断加强,法院受理案件数急剧增加,而干警的在编人数仅有少量递增,近年来,因上级法院遴选法官、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相当一部分一线资深法官离开基层法院,但经选调、公务员招录及军转干部安置等渠道新增的人员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较少,尚未取得助理审判员资格,没有办案资格,案多人少的问题严重。大部分法院只有推行5+1或者5+2加班制度模式,完成审判任务,很多法官家属抱怨称法院的工作太累,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干警们在紧张工作之后的疲惫身心得不到及时的舒缓和调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必然给法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四)来自当事人的压力。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绝大部分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能自我调和的产物。当事人大多把希望寄托于法官的明察秋毫和快审快执。但是,在目前司法公信力不够高和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即使案件的审理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任何瑕疵,一旦审判结果与其自身预期不一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致,即仅凭主观臆断或者猜测,认为其诉讼中的一切不利均是由于对方给予了法官好处,进而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迁怒法官,或者信访不信法,反复缠诉闹访。法官被投诉或涉及信访的,往往要接受调查、质询,并要求写出书面情况报告,还要对信访、投诉人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牵制了法官的部分工作精力,给法官的心理同样造成了较大有压力。二、法官存在的心理现状当前,法院面临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解决的都是社会矛盾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绝大多数法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自然是矛盾的多发期,是社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可以化解的,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法院应当运用审判职能为解决这些矛盾作出贡献,应该说当前法官的主流心态还是积极的,多数法官一直坚信“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支撑法官群体默默为依法治国、为审判事业而辛勤工作。尽管如此,由于工作压力大、社会评价低,使得一些法官成了心理上的弱势群体。笔者认为当今法官存在的负面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焦虑心理。目前在绝大部分基层法院,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抓清理未结案,关注有效缩短审理期限。而当事人也往往因急于看到胜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