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终点及温度控制管理规定钢水温度控制,是保证生产能否顺行、各类原辅材料消耗能否降低、铸坯质量能否提高的一重要环节。钢水过热度控制过高或过低,都会给连铸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保证连铸钢水温度控制合理,减少连铸中包温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冶炼终点温度控制管理规定如下。1.温度控制管理规定1.1炼钢连铸夏季时间参考温度控制表(按干式料包四流生产制定)冬季时间(11月~3月)的温度控制范围在上述温度基础上要提高10~20℃,三流浇钢时在上述温度范围基础上再增加5~10℃。使用绝热板中间包,在上述温度基础上可再降低10度。1.2生产过程中,当遇大包开浇中包温度偏低时,及时向大包、中包内投放2袋以上碳化稻壳(保温剂),大包并盖盖保温。当遇大包开浇后中包温度偏高时,及时向大包投放干燥、洁净的钢坯降温。钢种各工序温度(℃)开浇第一炉连浇第二炉连浇第三炉正常连浇Q195出钢1700~17101685~16951670~16801660~1670吹氩前1635~16451625~16351615~16251610~1620吹氩后1615~16251605~16151595~16051590~1600连铸平台1610~16201600~16101590~16001585~1595中间包1550~15601545~15551540~15501540~1550Q215Q235出钢1695~17051680~16901665~16751655~1665吹氩前1630~16401620~16301610~16201605~1615吹氩后1610~16201600~16101590~16001585~1595连铸平台1605~16151595~16051585~15951580~1590中间包1545~15551540~15501535~15451535~15451.3炼钢终点或出钢温度、吹氩前温度(吊包前关气测温)、钢包底吹结束温度、到连铸平台的温度至少连续测温两次,连续两次测温误差≥7℃时要补测,其中以两次测温误差最小的平均值为准。1.4新投入使用的中间包、钢包,非正常周转包以及有包底的钢包,在投入使用前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烘烤,并将钢包烘烤至800度以上。1.5按有关规定进行烘烤的新包、非正常周转包以及粘有包底的钢包在投入使用时,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前3~5炉的考核温度(吹氩前、到连铸、中包)可提高10度,温度提高后必须达到中包钢水合格温度范围。1.6新钢包、备用包、烘烤不良的钢包、包底>0.5吨的钢包,禁止上连铸开机第一炉,在投入连浇使用时(装铁之前)热修包岗位必须及时通知炉长、机长及调度。1.7上连铸开机第一炉禁止在钢包内调温,当钢包底吹不透气及温度偏高时,为了保证钢包自开原则上不在钢包内调温,而由炉长通知机长在连铸调温。1.8在日常生产操作中,机长可根据中包实际钢水温度进行调整、改变到连铸钢水温度时,机长与炉长、调度必须提前联系,确保转炉出钢温度及吹氩前温度、吹氩结束温度,能及时准确的进行相应调整。1.9为确保连铸坯质量,严禁中间包内调温、吹氧。若需调温应在中包开浇并连续两次测温之后在大包内调温。1.10电工专业负责在用和新上测温系统的管理,每周组织一次全厂在用测温仪表的校对以及测温枪、线、插头、插座的检查处理,同时在炼钢、连铸日常生产中,测温系统出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处理,确保测温系统准确使用。1.11工艺监督做好每炉终点(C、T)、吹氩前钢包温度、到连铸温度以及中包钢水温度的记录、认真判定、准确考核。1.12未执行上述规定,每发生一次由调度室工艺监督考核责任人100~500元。未执行此制度及相关规定,发生各类事故,按事故考核规定及标准执行。2.炼钢终点及温度控制管理考核规定2.1按月考核炼钢终点“双命中”合格率、吹氩前钢包温度合格率,以及按日考核到连铸的钢水温度合格率。2.2一次拉碳出钢时终点碳、温度均达到规定的目标值时为合格。2.2.1一次拉碳时,(Q195~Q235)终点或出钢温度应符合下表规定值:项目开浇第一炉(参考)连浇第二炉连浇第三炉正常连浇参考出钢温度℃1690~17101680~17001670~16901660~1680四流考核温度℃≤1710≤1700≤1690≤1680三流考核温度℃≤1720≤1710≤1700≤1690冬季时间(11月~3月)的温度控制范围在上述温度基础上要提高15℃,2.2.2一次拉碳时Q195钢种:终点碳[C%]≥0.05为合格。Q215、Q235钢种:终点碳[C%]≥0.07为合格。2.2.3由调度室工艺监督负责炼钢终点“双命中”合格率的统计与考核。全月不分钢种、综合累计“双命中”合格率<60%考核炉长200元、考核炼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