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1)(2013年公共课)》考试试卷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15.0分,每题1.0分,共15题)1.信息收集是信息分析的:(A)A.基础B.唯一途径C.根本方法D.结果2.信息组织是一种普遍的(B)是一切事物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A.历史活动B.政治活动C.社会活动D.人文活动3.即便在信息有多种交流途径的信息化社会里,人们仍然感觉到存在着大量的无法满足的信息需求,这就是所谓的(A)。A.信息饥饿现象B.信息沙漠现象C.信息缺失现象D.信息爆炸现象4.信息分析成果中是以有关课题的各种系统的资料或数据为主要对象,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种成果形式是(A)。A.数据类成果B.研究报告类成果C.消息类成果D.信息服务类成果5.信息分析的本质(D)。A.扩大生产规模B.增加人民收入C.为领导提供决策D.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6.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为(C)。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D.政治背景7.在改进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A)A.资源配置B.资源共享C.资源利用D.资源补给8.逻辑的思维法包括(A)A.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推理法B.比较法、分析法、推理法、处理法C.比较法、分析法、外推法、综合法D.推理法、因果法、分析法、综合法9.(D)是描绘各种社会、自然现象的数量指标依时间而呈“S”型规律变化的曲线。A.指数曲线B.直线C.抛物线D.生长曲线10.衡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A)A.查全率和查准率B.收录范围C.输出格式D.输入格式11.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模式的是(B)A.独立型B.集体型C.动态分配型D.静态分配型12.并行爬行面临的问题有(D)A.节省爬行时间B.分散网络负担C.减少网络负担D.增加网络负担13.不是信息检索类型新分类的是(A)A.文献检索B.文本检索C.数值检索D.音/视频检索14.(D)常见的工作包括例行的数据更新、统计分析、各种报表的生成、数据的复制及保存、与外界的定期数据交流等。A.数据的搜索、校验和录入B.系统硬件的运行和维护C.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D.数据处理15.数据流程图中的(B)表示数据和数据流向,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是各个数据处理环节处理和输出的数据集合。A.数据处理B.数据流C.外部实体D.数据存储二、多项选择题(30.0分,每题3.0分,共10题)1.信息化能力的表现形式有(AB)A.信息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发展D.信息组成2.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ABCD)A.品种B.质量C.价格D.信誉3.信息分析的特点有(ABCD)A.科学性B.系统性C.近似性D.局限性4.研究报告类成果(AC)A.综述性研究报告B.手册C.预测性研究报告D.年鉴5.信息分析的作用有(ABC)A.为科学决策服务B.为研究与开发服务C.为市场开拓服务D.为客观调控服务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系统应当在功能上达到(AD)A.保密性B.一致性C.可用性D.责任追究性7.以下属于二次网络信息组织的有(BD)A.超媒体方式B.主题树方法C.网站方式D.数据库方法8.信息分析成果的类型(ABC)A.消费类成果B.数据类成果C.研究报告类成果D.生产类成果9.逻辑思维法包括(BCD)A.抽象思维法B.比较法C.分析与综合法D.推理法10.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有利于(ABCD)A.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B.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C.防止信息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D.最小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三、判断题(15.0分,每题1.0分,共15题)1.信息搜集一般包括数字搜集和文字搜集二种途径。B2.消息类成果是以有关课题的各种系统的资料或数据为主要对象,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种成果形式。B3.从本质上讲,信息检索就是对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A4.基于我国国情,国家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信息共享、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5个要素。B5.趋势外推法以假设“事物的发展属于结构性的突变,而不是渐进变化”为前提。B6.为了保持信息系统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环节均匀连续地进行,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A7.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包括下面3个关键环节:成立评价小组、确定评价目标和提出评价意见。B8.国民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A9.信息检索经历了手工检索、脱机检索、网络检索三个发展阶段。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