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实验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此实验系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一课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来判断液体、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简单、直观、明了。但是实验原型中美中不足的是:1、小液柱很容易从玻璃管内蹿出,影响实验效果,学生们很难掌握火候,搞不好不但激发不起学生兴趣,还会给学生带来烦躁情绪。2、实验原型中,热水、冷水受气温的影响,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时会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3、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就容易被热水烫伤。为此,我们对实验原型进行了些许改动:1、用玻璃管上端蘸一些泡沫水,由于瓶内空气受热,玻璃管上端的泡沫水“胀”出气泡,这样就避免了液柱容易从玻璃管内蹿出的问题,小气泡受热不断冒出也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显著。2、在玻璃管的出口端安装一小气球,通过气球外形的变化来感受气体的膨胀。3、将原型中的热水加热改为用酒精灯加热,这样一来,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了较高保证,且加速了加热的过程,加强了实验的效果,并可反复的实验操作。实验器材:铁架台(或三脚支架)、玻璃管、烧瓶、酒精灯、石棉网、小气球、肥皂泡沫。实验原理: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装置说明: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合适的高度(烧瓶口用胶塞堵住,胶塞上留有两个小孔,用于插玻璃管,其中一管出口用气球套住)。烧瓶下方放置酒精灯用于加热。实验过程:利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液体或气体,使其膨胀,并通过玻璃管出口处的小气球的变化或小气泡的冒出来直观感受热胀冷缩的现象。实验效果:效果显著。能迅速、清晰、直观的感受到热胀冷缩的现象。自我评价:相对于原型来说此种实验装置效果更显著,也更快,更直观;安全方面也有了较好的保证;也利于反复操作。因此,我个人认为此套实验装置适合热胀冷缩一课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