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成功的殿堂---刘晓良第一章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整体)实验两种基本类型。动物学实验须与人体观察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第二章(不出大题?)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3、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4、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较后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较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5、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6、化学转化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第三章(判断、选择?)1、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代谢过程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成新的代谢产物,称为生物转化。2、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2-3)特殊转运: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4)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3、各个器官的转运方式以什么为主:消化道:(1)简单扩散:是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2)滤过:小肠粘膜细胞膜上有直径0.4nm左右的亲水性孔道,分子量100左右,直径小于亲水性孔道的小分子,可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而被吸收。(3)主动转运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酸、核酸、无机盐可由肠道通过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被吸收,少数外源化学物,由于其化学结构或性质与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非常相似,也能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机体。(4)胞吞作用:偶氮色素及某些微生物毒素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呼吸道吸收:主要在肺。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高的物质。主要方式:简单扩散皮肤吸收: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1)表皮(2)毛囊、汗腺、皮脂腺经皮吸收第一阶段:外源化学物扩散通过角质层,极性物质似乎是通过含水的角质层蛋白细丝的外表面扩散;非极性分子则溶解于蛋白细丝间脂质基质并扩散。扩散速度与其脂溶性成正比,与其分子量成反比经皮吸收第二个阶段:毒物扩散通过表皮较深层(颗粒层、棘层和生发层)及真皮,然后通过真皮内静脉和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扩散的速度取决于血流、细胞间液体运动,以及与真皮成分的相互作用4、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5、体内的贮存库有四种: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P256、排泄包括肾脏排泄、肝胆排泄、经呼吸道排出、其他排泄途径。7、肝肠循环: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使其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8、污染物生物转化类型影响因素?279、生物转化有两种类型: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Ⅱ相反应,包括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形成的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