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开发研究侯莉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人文教育3班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作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其乞巧风俗由来已久,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民俗。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乞巧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对其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已刻不容缓,进行适度创新与深度开发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西和;乞巧节;民俗文化;传承开发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近年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作为展示西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新名片”。目前,西和县政府在努力打造乞巧民俗基础上的“文化西和”形象。而要让人们深入了解乞巧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必须探究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一、乞巧风俗的起源与演变西和乞巧民俗的起源与远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秦人祭祖习俗有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乞巧风俗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展,而唐宋达到极致。(一)乞巧风俗的起源探究1.天象崇拜远古先民善于观察天象,尤其重视日向变化。依据月亮周期性变化,编制夏历。每月初七,正是“新月”趋向“极圆”历程的开始。因此,“七”对于远古2人们有着特殊意义。到了每年七月初七,双“七”重合,为月令中的吉庆日,意味着生生长长。因而,此日成为祈求生育,生长的特殊日子。他们于每年七月初七夜晚,拜月祈神,渴望繁衍生息,成长壮大部落力量。可见,“七夕”是远古先民崇拜月亮和编制夏历相结合而发端的。2.牛女传说乞巧节的由来,依附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按照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塑造。与现代形成“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佳话,《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亲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人们联系牵牛织女二星相隔银河两岸,传说转化为悲剧。3.秦人习俗著名学者赵逵夫,对乞巧民俗从事长期研究考证,他认为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礼两县作为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西礼两县是秦人古老风俗的遗留。”他曾在《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与主题》一文中考证牵牛来自周人祖先叔均,织女来自秦人祖先女修。后来周、秦文化融合,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其著有《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提到:“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于后代的,因系氏族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明星(织女星)。”先秦时代,称银河为“汉”“天汉”“云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这一时期,铁器的发明与应用、织布机的推广,“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的向往。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传说中的牵牛,即周人始祖“叔均”;织女,即秦人始祖“女修”,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写照。在西和乞巧民俗中,把善织的先祖“女修”尊为“巧娘娘”,后化为“善织云锦”的织女。这不仅证明了西和远古时代纺织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了勤劳的西和远古先民对于神灵的崇拜!由此可见,乞巧民俗文化萌芽于原始的天象崇拜、“牛郎织女”神话传说、3祖先崇拜逐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