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VIP免费

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_第1页
1/6
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_第2页
2/6
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_第3页
3/6
1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王维重庆市开州区高桥初级中学摘要:家校共育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实现家校教育共赢,给孩子的成长插上更丰满的羽翼。关键词:家校共育;方法;途径社会的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生不再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苏霍姆林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们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家校共育”将成为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家庭和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素。如何切实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一、宣传家校共育作用,强化家校共建理念《综合行动纲领》中倡导:“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而言,应该采取措施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习管理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从国际和国家的层面上看,家校共育已列入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我们对家校共育理论加强学2习宣传。现在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的家长要么被动;要么不支持不配合,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事,如果孩子有事,就与学校纠纷不断。有的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不到位,很少有人把家长看作学校的一份子。事实上,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教育过程的天然合作者,只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宣传,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合作才有希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倒塌下来”。要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让家校共育理念深入人心。二、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家长参与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都是常见的家校联系方式。创新多种家庭参与途径,帮助孩子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健康成长,增强德育实践性。(一)让家长成为大方的支持者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例如学校展开“亲子共读”活动,上传亲子共读照片、填写亲子共读书目;引导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进行展示和交换,让家长提供活动策划方案,到学校当义务摄影员等。(二)让家长成为成功的志愿者学校充分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比如学校开展“家长论坛”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给我们讲他3们所从事的行业知识,如预防疾病卫生知识、道路安全知识、刺绣的历史、陶艺制作等。它会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笑声盈盈,达到极佳的育人效果。(三)让家长成为公正的评价者学校让家长参与学生德育评价,教师制作家庭评价卡,让家长经常注意发现和抓住孩子道德品质与言行表现的闪光点,及时记录孩子在家庭里的点滴成长,加以赞许、表扬和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校、家庭的行为表现如一。三、制定共育措施,共促孩子发展(一)建立交流表教师制作“教师家长交流表”并发一份给家长,家长教师定期填写,相互问答交流、积极沟通。教师再给学生制作一个信息资料袋,里面装上学生最得意的作品、考试试卷、参加各种活动的成绩和助人为乐的好事等等。这样教师就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家长也能看到学生的优点。(二)成立共育机构一是领导机构:如家长联络部。由教学水平很高的资深教师专职担任联络部主任,家长联络部专门负责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和引领家校共育的工作,二是参与机构:如家长委员会。主要负责领导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联系,反馈学生、家长信息、建议,监督学校工作,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三)组织观课活动4学校应确立开放的办学态度和国际化的大教育视野,把家长看作学校教育的持份者,全方位开放教学活动,不设防,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可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每一节课家长都可以听。课堂结束后,上课的说课,听课的评课,观课家长提问题发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家校共育的方法与途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