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天气:是指某一地区某一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云、降水、能见度和风等)的综合表现。气候:指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候形成的因素:1.宇宙地球物理因素2.太阳辐射3.下垫面4.大气环流5.人类活动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2、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划分依据:从地面到大气层顶,温度、湿度、气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各高度上差异很大。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0.65℃/100m,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对流层重要)特点看课本3、酸雨:指PH<5.6的降水。4、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同时也向宇宙和地面放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第二章辐射1、黑体:一个物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2、辐射的基本定律:(一)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①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放射能力弱,吸收能力也弱;黑体的吸收能力最强,所以它也是最强的放射物体。②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二)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ET=σT4称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式中σ=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T(K)=273.15+t℃。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力越强。(三)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即:λm=C/T或λmT=C称维恩位移定律。如果波长以nm为单位,则常数C=2.897×103nm.K3、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组成的夹角。在0°~90°之间变化。太阳方位角:是太阳(M点)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R)和当地子午线(NOS)的夹角。如图2-5,SWNE为地平圈,O为观测点,Z为天顶,M为太阳位置,∠MOR为太阳高度角,∠SZR及∠SOR为太阳方位角。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地表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大气透明系数增大而增大,随大气量增加而减小。5、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6、光合有效辐射:在这个波谱区内量子能量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故这段波谱称光合有效辐射。7、可见光最有效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黄绿光基本都被反射。8、日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短日性植物北种南引后,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缩短,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使生育期缩短;而平均温度高,也促进作物发育,光温作用“相互叠加”,作物生育期过短,营养体小,产量低,引种不易成功。应引种晚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南种北引后,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增长,抑制作物发育,使生育期延迟,甚至不能开花结实;而平均温度低,也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光温作用“相互叠加”,作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不能成熟,引种不易成功。应引种早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长日性植物北种南引后,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缩短,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使生育期缩短;而平均温度高,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光温作用“相互抵消”,作物能正常开花、结实,成熟,引种易成功。南种北引后,北方生长季内光照时间增长,促进发育速,使作物生育期缩短;而平均温度低,抑制作物发育,使作物生育期延迟,光温作用“相互抵消”,作物能正常开花、结实,成熟,引种易成功。9、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即使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度。第三章温度一、物质热特性包括热容量(水>土壤>空气)、导热率(土壤固体成分>水>空气)和导温率。二、地面和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辐射热交换、分子传导热交换、潜热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