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1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形成的力。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压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有形的变形。3、矿山压力控制:为使采矿工作正常、安全进行所采取的各种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方法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5、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6、构造应力的特点:构造应力以水平力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方向性,其基本特点如下①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②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④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7、圆孔周围的应力场:①rt、分布与方向角无关,皆为主应力。园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②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Eu、无关,与距孔边距离有关t=51Rr;③双向等压时,园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④在园孔内3倍直径以远,应力接近原始应力(影响半径)。⑤双向等压园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2。8、砌体梁结构在上覆岩层中存在由断裂岩块组成的“砌体梁”,因岩块相互挤压,形成承载结构。认为:①上覆岩层可以坚硬岩层为底划分若干组,其上软弱岩层为载荷;②随着工作面推进上方坚硬岩层断裂形成岩块,岩块间受水平推力成铰接关系;③铰接岩块在某些条件下可形成平衡体。9、直接顶岩层破坏离散原因:①节理裂隙的切割;②初次放顶前直接顶的状态;③支架的影响;④工作面长度短时,⑤直接顶很容易离层;⑥分层工作面;10、离层原因:直接顶较软,易发生弯曲变形未及时支护或支撑力不足。11、矿压显现指标:①顶板下沉S(mm)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板相对移近量;②顶板下沉速度V(mm/h)单位时间顶板下沉量;③支柱变形与折损,观察喷液、下缩、压裂、折断等;④顶板破碎情况,单位面积中顶板冒落面积所占百分比;⑤局部冒顶,小范围顶板垮落;⑥大面积冒顶或顶板沿工作面煤壁切落;⑦支架载荷;12、支承压力: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13、极限平衡区:巷道周围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范围。14、老顶的初次来压:老顶第一次失稳所产生的工作面压力增大的现象。15、老顶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16、初次来压特点:①顶板下沉量增大,支柱载荷突然增大;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2②煤壁内支承压力增大,变形与偏帮严重;③直接顶破碎,有局部冒顶现象;④来压比较突然,易造成重大事故;17、来压条件:①有老顶存在;②直接顶垮落后不能充填满采空区18、周期来压:老顶周期性失稳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19、支架要求:①为了保障安全,支架上的力必须满足y=0F;②支架必须有一定的可缩量;③支架对老顶的作用力:1=Qtan-ABPT;20、顶板压力相当于4~8倍采高岩柱重量,48rPM21、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是围岩性质及赋存状况。22、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因素:①采高与控顶距;顶板下沉量与采高、控顶距成正比采高增大,上覆岩层活动范围大,不易形成平衡结构;采高增大,煤壁不稳定,矿压显现严重;控顶距增大,顶板稳定性差。②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推进速度,减少控顶时间,减少无工序下沉量,对破碎顶板,加快推进速度,可改善顶板状况。③采深:采深加大对巷道影响很大,对回采工作面影响不明显。④倾角:⑤分层开采矿压显现。⑥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23、断面破碎度:顶梁前端到煤壁之间的距离。24、顶板冒落敏感度:端面距为1m时的端面破碎度。25、老顶分类:ih/mNhIN>5,老顶的垮落与错动对工作面支架无多大影响。II25N,老顶的失稳对工作面支架有较为严重的影响。IIIN<2,老顶的悬露与垮落都将对工作面支架有严重的影响。IV老顶特别坚硬,又无直接顶V能塑性弯曲的顶板26、支柱上各种工作阻力及支撑力0P、:初撑力—支柱刚架设时对顶板产生的一个主动力;0P:始动阻力—顶板压力下,支柱开始下缩时的阻力;1P:初工作阻力—阻力由急剧增长到缓慢增长的转折点处阻力;2P:额定工作阻力—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27、28、支撑式支架支护分析:工作特点:①顶梁比较长(3.5m-4.0m),对顶板反复支撑次数多;②支撑合力一般远离前梁端点,前梁对顶板支撑力小;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3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