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诗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掩隐在花木深处。竹:一作“曲”。禅房:僧侣的住所。【意思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在花木深处。“竹径通幽处”亦作“曲径通幽处”,后演化为成语“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寺庙、亭园等地花木茂密,小径通幽的景致。[例]寺内曲槛回廊,松柏叠翠,还有不少来自日本的五叶松和樱花树,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叶闰桐《苏州寒山寺印象》)【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注释】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这里指兴福寺,南朝时修建。禅(chán)房:僧人居住的房屋。籁(lài):声响。钟磬(qìng):寺院敲钟表示活动开始,击磬表示活动结束。磬,一种用铜或铁等制成的敲击器。【鉴赏】唐代诗人常建(生卒年不详)作。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以又叫破山寺。禅院,即庙宇。这首诗咏佛寺禅院,抒发逃避现实的隐逸情怀,思想内容是消极的。但在艺术上,它构思巧妙,造语警拔,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感染力比较强。全诗着眼于表现深幽寂静的境界,写得很有层次。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游寺时间,表现深山古寺大门的敞朗景象,显露出礼赞佛宇之情。接着步入幽处,写禅房环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竹丛中的曲径,草木深处的禅房,显现出一个幽邃、清寂的意境。这两句在景色描写中还揭示一条佛家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深邃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路。正因为这一联写景引人入胜而又寄寓哲理,受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赏。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光”和“影”来写山水,给人以空明的感觉。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清澈的水潭使人心湛然空明,尘世杂念涤除净尽,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这一联同样是情景交融,寄寓佛理,发人深思。七八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幽静气氛,也很耐人寻味。这是一首律诗,但作者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而灵活地变通格律:首联用流水对,次联不对仗,第六句“空人心”用古体句法三平调,使这首诗带古体的笔调,别具一格。【赏析】今存常建诗中,以写山水田园著称的,这首诗是其代表作。此诗古朴浑融,明净简洁,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之一。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又名破山寺。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寺院》载:“齐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有空心潭,因常建诗以立名。”题目是写禅寺之后院,所以这首诗吟咏的是深幽寂静的境界,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只见初日高升,光线已照遍林梢。这是山间常见的明朗开敞景象。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到达幽深寂静的后院;发现僧人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这花木丛林的深处。在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里,不禁心神驰荡。举目望寺后的青山,光彩照人,鸟儿在林间飞鸣欢唱;走到清澈的水潭边,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洁净空明,心中的万般杂念顿时洗涤一净。诗人此时似乎已摆脱了尘世间一切烦恼,进入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纯净境界。写鸟声鸣唱,潭影悠悠,正为了写禅房之寂静。鸟性之悦,人心之空,也全出于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诗人听到钟磬音,这时,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似乎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诗人进入佛境,仿佛听到佛法而有所觉悟,从而领略到了空门忘情世俗的意境。不仅感到万籁俱寂,诗人的心也似乎进入万念俱寂的境界,流露了他遁世隐退的情怀。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古朴,语言朴素,格律变通。本诗的意境很象王维的《过香积寺》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但常建虽写寺庙而不用佛家说教语,只用朴素的平常话。“竹径通幽”、“万籁俱寂”等均是后人常用的惯用语。宋代欧阳修很重本诗三、四句,他说自己想“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