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学情分析: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教学重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三、作者及《史记》简介(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二)《史记》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四、时代背景介绍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燃。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五、浏览课文,检测预习。(一)检测字词。1.臣等不肖(xido)4.缪贤舍人(mido)7.臣语曰(yU)10•秦王不怿(yi)(二)讲故事,理结构。2.刎颈之交(wenjing)5.见臣列观(gudn)3.广成传舍(zhuan)6•相如虽驽(nU)找学生读出下面画横线的字。1.找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本文故事,其他学生作评判,看谁讲的全面、连贯。明确: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2.用精练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