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与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探究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当前,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与责任。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现将必修一与初中教材的区别与联系与历史教学现状做以分析:一、历史必修一与初中历史教材的区别与联系1、必修一与初中教材的联系(1)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2)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3)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4)对初高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共同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从历史教育的学科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共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实现两个学段的人文素养对接至关重要。2、必修一与初中教材的区别(1)新课程下初高中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初中采取了主题式与时序的通史体例相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具有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现有初中历史课程是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相脱节的: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感的缺乏、通史知识不全给高中专题教学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初中教学打下非常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适应高中模块专题式的历史的学习。(2)课程内容设计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不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脱节。(3)教材呈现方式的区别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三、初高中衔接的对策与体会(一)兴趣引路,能力渗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新编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新编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