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密山市实验中学:吕晓红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用“国歌”导入,一入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播放国歌干什么呢?我一看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每次我听到这首歌时都会激情澎湃,那么你们听到国歌会油然而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我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赏析《最后一课》,去感受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情怀。!”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挑战。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重点突出他思想转变的过程。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但是,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相信你也会和小弗朗士一样思想发生巨大的转变,一定会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第三,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你从这节课懂得了什么?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做文化的传播者,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实际的具体的行动等。就这样,采用尝试问题、尝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可是,遗憾依然存在,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引导得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