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展风采》教案示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实录)设计意图导入与活动一:礼仪与个人、集体、社会、国家息息相关。1、看录像:学生在2004年秋季运动会入场式上的队列表演。提问:看完录像,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自己在录像中的镜头很兴奋,议论纷纷。学生的普遍感觉就是比较傻、形象差,和当时走的时候感觉不一样。2、看录像: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队列表演。提问:我们看了三军仪仗队的队列感觉特别精神、有气势,那么,比较而言,我们走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缺少锻炼;有的认为是不整齐;还有学生认为是个别同学的松懈影响了集体。教师总结:我们班走的好坏与否是由我们每个同学所决定,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它直接关系到集体、社会、国家的荣誉。3、提问:个人的形象对我们每个人今后的成长发展有没有影响呢?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停留在现象上。如:一个人如果长相好看,就比较吸引人,长相难看,别人就不爱理你……请学生看课本P84相关链接“一个大学生求职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师总结:可见,我们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人的第一印象不外乎就是仪表、举止,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通过两段录像对比,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优雅礼仪给人的美好感受。这部分既实现了整节课的导入,同时又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礼仪与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确掌握礼仪规范的重要性。意自己的形象,它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既然我们每个人的形象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发展,关系到集体、社会、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现代人,就非常有必要学习一些礼仪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礼仪的概念教师展示礼仪的概念。对于礼仪的概念,礼仪与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区别,教师作简单的讲解,不必苛求学生掌握,主要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步体会、感悟。对于礼仪概念这一难点,教师适当地讲解,有助于难点的解决。活动二:礼仪知多少学生分三组,查找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1、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礼仪。(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介绍少数民族礼仪的目的是各民族的传统礼仪要相互尊重,不要因为不懂别的民族的礼仪习俗而伤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团结。2、世界部分国家的礼仪习俗。(日本、英国、美国、坦桑尼亚)介绍其他国家礼仪习俗的目的是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开放,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其他国家的礼仪习俗有一定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加自如地与外国朋友交往。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礼仪。(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目的是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活动三:讨论——我对北京市禁放令的看法。(及时改革传统习俗1、提问:刚才XX同学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时,我们了解到春节时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历代流传的风俗习惯。但北京市1993年颁布了法规,从1993年12月1日起在北京市城近郊的八个区实行禁放。那么,北京市为什么要实行禁放?通过对近两年来违反禁放规定有所抬头这一现象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学生明白对中不合时宜之处)学生回答出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容易炸伤人、引发火灾、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等。2、提问:可是,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近两年过春节,违反禁放规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有的人提出,反正禁也禁不住了,索性取消禁放令算了,干嘛非要改变我们历代流传的习俗呢?讨论: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禁放令该不该取消?(前后桌的四位同学为一组,交流、讨论,两分钟。)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该取消禁放令,因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弊大于利,禁放令可以减少人员、经济上的损失。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对非法生产、销售点严格清除,开设燃放区,政府可定时定点燃放,提供百姓观看……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取消禁放令,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允许放些危险小的爆竹,严厉打击劣质烟花爆竹的生产和销售,人们提高安全保护措施……尽管意见存在分歧,但同学们都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