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激励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以学习成绩优异为主要依据的激励手段,这种激励手段存在激励力度较弱、无法全面体现学生才能等问题。通过对高校现行激励手段的分析,提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采取群体激励的手段,通过发现普通学生的有益行为,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彰,以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激励理论;群体激励;大学生教育管理当今国际社会竞争不断加强,人才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不断扩大大学的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质量却与日递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究其原因,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正确的激励,使得学生创造力难以发挥,自身素质难以提高。本文提出通过群体激励,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活力,提高其自身素质。一、高校现行激励手段存在的问题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克莱兰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等众多理论。当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激励手段主要是通过官方组织,即学生处或团委来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加以奖励。这种激励手段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激励力度较弱,效果不明显对优秀学生加以奖励是高校现行的激励措施,但是这种激励手段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国内多数高校都规定,学生评奖评优的前提是学习成绩优异,无挂科现象。这就导致一些在某方面十分突出的学生因为某一科不及格而无缘奖励。重奖学习优异的学生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榜样作用,也能够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但是激励力度较弱,使得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产生隔膜与对立,激励效果不明显。2.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才能长期奖励学习优异的学生,首先,会导致普通学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因为无法得到学校的认可而备受打击,挫折感增强;其次,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最后,持续激励优秀学生也会导致激励效果严重下降,使得激励动力不足。二、群体激励的概念群体激励是对高校现行激励手段的有益补充。从激励对象上来讲,群体激励注重对普通学生的激励,通过学习之外的某些事情,发现普通学生身上具备的良好品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在全校表彰,使得这种品质加以强化;从激励内容上来讲,在现行激励手段基础上,及时发现普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闪光点,即符合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的不易被人察觉的行为,并将这种方式作为高校激励的主要手段。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将群体激励作如下解释:所谓群体激励,是指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一种每个人都是优秀者的理念,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不仅要对学习优异者奖励,而且要对细微但意义重大的行为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三、群体激励的有益影响和应用善于发现学生有益的但不起眼的行为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要求。通过将一件件能够发挥正能量的小事整理、总结,并及时表彰,对于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1.群体激励的有益影响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更多地发现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良好品质,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使得教育管理者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更加深入地关心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当大部分学生不断受到激励,自身会不断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强化有益行为,同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2.群体激励的应用(1)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良好品质;(2)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深入分析每一个事件或者行为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对于那些不易发现的优秀品质更要留心观察、整理归档;(3)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通过多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