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一路走来三十年,我一路走来,有幸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完成了从一个中学班主任到一个德育理论工作者的转型发展,也见证了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改革实践的发展过程。而今,在我眼里,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小学的德育改革实践,从事理论研究与从事一线工作的德育工作者们,已经呈现出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一记得那是1983—1984学年,我接到了学校通知,让我以初中实验班班主任的身份,参加一个全国重点课题——研制中学德育大纲的实验研究工作。接到这项任务,我激动了很长时间。自从1973年春走上讲坛,至今已有将近四十个年头了!曾经,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见证了“文革”对学校造成的颠覆性破坏。1977年冬,我国重新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时的中国,就像《春天的故事》里所唱的:“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在改革开放初期充满希望和朝气的春潮涌动中,我,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教师,也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青春活力与时代豪情相互激荡,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产生着强烈的共鸣:“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就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和青春情怀中,我接到了参加全国重点课题研究的任务,能不激动吗?我欣喜能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班里,参与一个全国性大课题的研究,我愿意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朴素热情和年龄优势,在和学生打成一片中形成了一些班集体建设的感性认识,对于什么是德育,什么是班集体的形成规律,怎样在知、情、意、行诸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等等,只有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是,我始终在探求着,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在带班的这三年之中,应该给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施以怎样的教育和引导?其中,有没有一个类似学科教学那样的知识结构?有没有类似教学目标那样的目标序列?有没有类似教科书那样的内容体系?如果有,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摆脱那种“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主观随意状态了。在参加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一批名家大师的悉心教诲和指点。北京的张志义老师、胡筠若老师、齐炘老师,上海的胡守棻老师、古人伏老师、梅仲荪老师,南京的班华老师,东北的王逢贤老师,等等,正是在这些高人的指点下,我在按照课题组的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实验研究任务之外,也与其他实验学校的班主任们共同完成了我一直在探索的“班课系列”设计——每个学期均围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学习指导”“心理素质指导”等五个专题进行班课教育,每个专题则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不同特点,各设计一个课题内容。循此,便构成了一个覆盖3个年级6个学期共5个专题30个课题,结构上具有横向系统性和纵向层次性的班课内容序列。这就是我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走进教育科研正规队列的一段宝贵经历。在“教官”们的悉心教诲下,我懂得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从那种朴素的热情中超越出来,自觉提升理论素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在一线工作的班主任来说,形成一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研究,以研究引领日常工作”的自觉性,是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方式。二1986年9月,我从华南师大附中调到了华南师大教科所德育研究室,开始了从实际工作者向理论工作者的转型发展。到了德育研究室之后,我才全面了解到,原先我在中学时所参加的“六五”课题名为“我国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大纲的研究”,是教育部“六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承担,并分别在各地的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分别向国家教委提交各自的大纲版本。1986年10月,国家教委原中学司和中央教科所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中学德育大纲》研讨会”,总结了“六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各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