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本文将就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理论、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科学教学;德育渗透;思索和实践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山区的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精华与糟粕如洪水猛兽般向我们校园涌来。也许是代沟的原因,学生的许多行为和我们的想法格格不入。最近校长室提出了“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学科、每堂课都是德育主阵地”。而作为政教主任的笔者更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德育,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质量与稳定、年轻一代的品德养成与个人生存能力的形成……这种种要求和目标,都必须借助“德育”这杆大旗。而德育与课堂教学又无法完全分裂开来,它总是渗透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们的品德。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如何把德育渗透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并且使之能起到积极作用,推动知识的学习呢?这是笔者在从事科学教学十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二、理论依据1.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科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网吧、电视及其他传播媒体和社会上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时刻在侵袭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易形成健康向上的品德。而科学中许多内容正可以消除此不良影响,如吸烟、吸毒、酗酒的危害性,随意破坏植被、捕杀动物带来的后果等,都比其他学科进行教育的效果要明显很多。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2.教育学原理(1)自觉性原则科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思想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德课,它是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知识的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2)针对性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思想升华。例如,在有关植物的教学中,对七年级的学生只要求让他们认识植物,知道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真心地爱护,不要乱摘花草树木;而对九年级的学生则可上升到生物圈的高度,说明植物在生物圈中占主导因素,我们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一节课渗透的德育知识点不宜过多,如果太多,会导致“物极必反”的现象出现。此外,一个知识点渗透的分量也要适当。三、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1.立足科学教材,提炼教材的德育切入点初中科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道德教育因素。笔者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发掘教材的道德教育因素,优化教育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1)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包括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社会制度和锦绣山河的特殊挚爱。在讲科学发展史时,笔者提到首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斯德歌尔摩领奖时说的一句话:“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九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的“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中,讲述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建立工厂并经过多次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再如,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功勋钱三强、邓嫁先等,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沈括发现磁偏角等无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而使之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2)日常行为规范的德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