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教学误区:机械训练,思路刻板对策:科学施教,开放思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1、划分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把应用题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按解题的步数划分为简单应用题、两步计算应用题、多步复合应用题等;按应用题数据的特点划分为整数应用题、小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按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划分为一般应用题、典型应用题等。2、固定解法。在给应用题划分类型后,教学中就能让学生较快地进行模式识别,按照各类应用题解法的固定套路解答。如归一应用题总是要先求“单一量”(归一);分数应用题总是要首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未知)用乘法(除法),最后看比较量与单位“1”的关系确定算式。3、机械训练。在典型教法和典型思路的指引下,教学中大量采用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如数量关系的训练、补条件补问题的训练、画线段图的训练等。如此反复训练后,学生对所学应用题的解法掌握得十分熟练,应用题练习或考试中的正确率当然是很高的。4思路呆板。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除了加重学生的负担外,只能是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维定势,其思维日益失去应有的灵活性,思维活动逐步刻板化,解题的方法基本雷同且唯一,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当学生遇到和平时的练习类型不同的应用题时,往往解题思路呆板,有时还得出荒谬的结论。如熟练掌握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后,遇到“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要1/3小时完成,现两队合做,几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列式为1÷(1/2+1/3),根本不考虑答案是否合理。对策: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必须着重注意这样几点:1、目标取向素质化。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着眼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教学过程科学化。应用题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显然应用题教学不能等同于作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的训练。我们认为科学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几步:向学生提供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情景(呈现数学问题)→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情景→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各个方面(审题)→用多种办法解决数学问题(解题)→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及检验。据此可以逐步建立起“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在应用题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与分析水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分析的学习方式外,还应大力提倡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应用题,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策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解答方法多样化。与计算教学的算法多样化类似,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见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即使是较简单的应用题,也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如教学“一堆煤80吨,用去2/5,用去多少吨?”这道题时,就应避免让学生叙述算理:这道题要求80吨的2/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进而列式为:80×2/5。除了这种解法,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解法,如:80×2÷5、80÷5×2、80÷(5÷2)、80÷5/2、80÷(1÷2/5),还可以列方程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