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开展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一、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传统教育中,地理教学往往注重于传道、授业、解惑,可能影响或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甚至品德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壮美的河山,令人惊奇,自然赋予人类如此丰富的恩赐,令人崇敬。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无知,令人愤怒。人文地理中的国情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时事热点话题可以培养学生产生不同见解的思维能力。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等事业的发展可使学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毅力,在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要悉心地去领会并渲染这些教育因素,打开学生的心灵闸门,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稳定、扩大、延伸,并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二、教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引导来改变学生引导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学中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态度,可以使用一种让学生很轻松的方法。比如:考试结束,很多同学都会很关注自己的分数,而不太注重老师评讲,像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心理学上的脱敏法。第一次老师评讲试卷,先不报分,只讲错误最多的题,再讲错误次数最多的题,一直讲下去,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学生只有认真听;第二次,老师评讲试卷还是不报分,只讲解题方法„„最后学生更多关注解题方法而不看分。久之,我们自然将学生关注的重点集中到掌握相关知识及解决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上来。在日常的地理教学管理中需要创新思维。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共同探索总结知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会发现更多的探索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是对传统讲授法有益的补充。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索中的发展。例如教学“大洲和大洋”时,通过学生自己初步的发现,再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进行争辩,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大洲和大洋分布规律,这样学生记得特别牢,用起来特别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总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总结知识。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入情入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及思想教育,就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还可以让地理教学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割舍不下的亲力,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