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专题二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一、大变革时代(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1、大动荡: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到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2、大融合: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3、大发展:(1)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4)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力量崛起。(2)政治:1)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2)封邑制——俸禄制3)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要求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一、大变革时代(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3、大发展:(3)军事:1)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2)变法动力:富国强兵(4)文化:2)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1)私学兴盛,百家争鸣4、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相地而衰征”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知识结构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历史背景)1、必要性:秦国急需改变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1)秦献公变法(前384年):1)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2、可能性:2)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部进行商业活动;(2)秦孝公:““三晋攻夺我河西地,诸侯三晋攻夺我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之分土。————《史记《史记··秦本记》秦本记》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入秦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历史背景)1、必要性:秦国急需改变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1)秦献公变法(前384年):1)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2、可能性:2)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部进行商业活动;(2)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3)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秦孝公、商鞅交谈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立木建信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历史背景)1、必要性:秦国急需改变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1)秦献公变法(前384年):1)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2、可能性:2)迁都栎阳,允许在国都内部进行商业活动;(2)秦孝公:下达“求贤令”,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3)商鞅: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游说: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订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拂过强兵。“疑行无名,疑事无功”2)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3)立信:取信于民(南门徙木)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先前基础:有利条件:现实刺激:历史机遇: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穆公称霸;献公改革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尚武风尚三家分晋;士人活跃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