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词人情感。2.从形象、手法、语言等角度鉴赏诗歌。3.能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道:“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如此高的评价赋予了李清照,赋予了她的《声声慢》,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感受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词人晚年的别样情思。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把握词的情感基调。2.感知我们都知道“诗言志”,而词,一般重在“言情”。言志是抒发“大我”的情怀,言情则往往是抒发“小我”的情感,因此,词也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首词,大家读后,觉得作者最主要的情感是怎样的?的确,李清照词里有一种浓浓的愁绪,那么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愁的?这种忧愁是缘何而发的?我们还要对文本做进一步的研读。三.理解内容1.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问题,通过讨论试着解决部分问题。每个同学要把小组对你问题的解答写到学案的右侧。2.就小组未能解决的,或者有争议的,提出共同探讨。3.教师自备内容(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国破家亡夫死使得词人异常空虚,无所寄托,心绪难宁,如有所失。她好像是在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但什么也没有找到,词人如梦初醒,感受到的是周围环境的冷冷清清,因而内心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①表面看来,作者是以酒来驱赶秋日的寒冷,而这难以抵挡的风寒,其实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冷、惨淡,借酒消愁愁更愁。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①秋天,大雁仿佛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文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第二,由于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还承担传递音讯的作用,很多诗写到“大雁”,往往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也就传达了思念之情。例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②发现是“旧时相识”,是否给作者带来了“他乡遇故知”的快乐呢?当年期盼着能为她传书的大雁,而今又见了,可是再也不会为她传书了,因为丈夫已经离她而去了,“物是人非事事休”。(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句可有两种理解:①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共同采摘,可如今,词人已憔悴不堪,丈夫已不在人世,面对着盛开的菊花,无心欣赏,无心采摘。②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5)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把一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刻画出一位孤独、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形象。(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四.鉴赏诗歌1.关于鉴赏角度看来,大家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困难并不大,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