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历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训练人民版必修2(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解析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答案A2.“”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解析注意题干的农用动力。A、C两项是生产工具的革新,首先排除。农用动力按历史发展顺序是人力、畜力和机械。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地已很普遍。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答案B3.观察右图,解释正确的是()。A.木耒,耕锄用B.骨耜,翻土用C.曲辕犁,水田移栽用D.耧车,播种用解析此工具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答案D4.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A项中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C项中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D项中均田制始于北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答案B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项工程应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因此,从地域上来判断应该是都江堰。答案AB组(能力题)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原因。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答案B7.观察《牛耕画像石》,你能得出的信息是()。牛耕画像石A.汉代开始出现牛耕B.汉代耕作技术有了提高C.耕犁已经相当完善D.汉代耕犁便于调节深浅解析可采用排除法,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出现,A项错误;C、D两项是对曲辕犁的表述,可排除。答案B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B9.“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中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④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状况。“”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自耕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并不富裕,因此排除①。答案A10.下列事件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解析铁农具、牛耕出现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井田制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归国王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C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即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项错误。答案A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大彘之食。——《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