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一、建设背景(一)建设前景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誉,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就国内情况而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眉山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的黄金通道和枢纽,是“成都至攀西一条线”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拥有“一山(瓦屋山)二滩(黑龙滩、槽渔滩)三文化(三苏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所开展的“乡村游”等旅游资源,是“成都平原经济圈”西南部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因此,眉山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文化内涵厚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将旅游业作为眉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眉山、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二)专业建设基础旅游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2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清了专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为旅游企业输送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企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三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部分课程“工学交替”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为打造专业特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参加省内外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眉山市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中文导游资格与涉外导游资格考试,近年来中文导游资格考试合格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业建设水平与建设效果成绩突出。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立足眉山、面向四川。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和品牌求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3总标:立足于眉山和四川旅游资源,与旅游行业与与教材开发为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水平。二)建设目标进行深度合作,完善“全方位、全过程、深层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岗位模块化(导游模块、旅行社经营管理模块、景区服务与管理模块)课程体系;组建专兼结合、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搭建校内外组合、优势互补、功能齐全、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将旅游管理专业打造成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示范专业。1、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引培并举”,力争五年内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将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打造成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课程与教材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发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载体并能满足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材。力争建成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实现核心专业课程网络化。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引入企业,建成一批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逐步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成为省级实践教学实训示范基地。借助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的合作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打造,实现眉山与成都旅游资源的共4享与旅游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在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同时,立足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