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的康复第一节概述一、名称及定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0A)又称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是以软骨破坏为特征的,由机械性、代谢、炎症、和免疫等因素作用而造成的关节疾病。WHO专家组1992年对骨关节炎定义,骨关节炎是发生在滑液关节的一种发展缓慢,以局部关节软骨破坏,并伴有相邻软骨下骨板骨质增生或骨唇形成为特征的骨关节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特有的滑膜炎症反应。按198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定义,骨关节炎为符合下列特征的一组疾病:1•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2.软骨下骨板的病变3•关节边缘骨质增生4•有症状和体征二、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一)原发性(特发性)骨关节炎:病因不明或者隐约不清的骨关节炎。1•局部性:多见于膝、髋与足部。2•全身性:多见于手指与脊柱。(二)继发性骨关节炎:继发于损伤、感染、劳损(过度使用)等因素的骨关节炎。1•创伤性:关节骨折、半月板撕裂后继发。2.先天或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后继发。3.原发疾病或局部结构紊乱:股骨头缺血坏死后、痛风后继发。4•体重因素:肥胖引起关节软骨的额外负荷。5•反复过度的应力,摩擦或撞击:如铆工的第1腕掌关节,神经性关节炎(Charcot关节炎)。6•各种关节炎造成的关节软骨不同程度的破坏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如血友病,大骨节病等。第二节流行病学一、患病率据美国统计,65岁以上人群多数受影响,75岁以上人群80%受影响。骨关节炎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第二位因素。在中国,老年人的骨关节炎发生率相当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50%有骨关节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骨关节炎发生率大约80%,据我国官方资料报告,现在我国超过60岁的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0%。二、年龄骨关节炎发生率:15—44岁为5%,>60岁为50%,>75岁为80%。本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三、部位好发于人体负重部位膝、髋关节、腰椎,特别是膝关节。四、性别男女性别在脊椎关节病上的差异不大,但膝、髋等部位发病以女性较多,国内的几组统计,男女比例约为1:1.5。为什么容易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呢?其原因在于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而关节软骨本身的营养供给为先天不足,从而影响软骨细胞增殖、软骨基质减少及软骨新生不足,约果软骨变得脆弱,正常弹性消失,其胶原纤维暴露,极易在持重部位发生磨损,承受磨损最大有关节面软骨破擦去,暴露软骨下骨,外周软骨面出现肥厚、增殖,进一步骨化形成骨赘。由此可见,关节负重越大,其关节软骨磨损程度愈严重,则形成骨化的一系列改变越明显,故骨关节炎易发生于负重关节。走路时,膝盖所要承受的重量是本身体重的四倍之多,若是要爬坡或是上下楼梯更是承受高达七倍的体重。第三节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目前关于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众说纷纭,比如: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遗传、创伤、免疫、关节软骨成分代谢异常。得以公认的有三个:老龄化退变、创伤和肥胖。二、发病机制OA是在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ECM)及软骨下骨三者间分解和合成代谢失衡的结果。骨关节炎发病根本的原因是软骨的改变。关节软骨的成分为软骨细胞与基质两大类。软骨细胞只占据5%。基质占据了95%。基质中以胶原纤维II型为2主,占了50%,从软骨下骨板向软骨表面延伸成网状排列,另有30%为粘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主。随年龄增加,因创伤或疾病,关节软骨中II型胶原纤维出现退化,它逐渐出现断裂及变短,使关节软骨失去了弹性,发生裂缝、大疱、糜烂与溃疡,使软骨表面呈毛刷状,粗糙不堪。不光滑的软骨面相互摩擦,使软骨损毁更进一步加重。这时关节软骨的完整性就遭到破坏。软骨脱落使软骨下骨板裸露,还可以在软骨骨板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囊性变,这些囊性变还可以穿破骨板破向关节腔内,使关节软骨面更残缺不全,此时病变已从软骨扩展至软骨下骨组织,提示疾病进一步恶化。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不局限于软骨与骨组织,还可以影响到滑膜与韧带甚至关节囊。滑膜与韧带的病变都可以使它们在附着点发生骨质增生,由于它们附着的部位与增生的位置都在关节的边缘,因此可以在X线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