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愤青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针砭时弊表达情绪的网络愤青群体随之出现。本文阐述了愤青的含义,指出愤青具有爱国的虚假性、崇尚网络暴力、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特征,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愤青不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愤青自身心理特点。认为对于网络愤青现象,应当肯定其积极的作用,正确的引导愤青从非理性向理性转化。关键词:网络愤青、社会心理学、极端民族主义、网络暴力前言1996年,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书风靡全国,“愤青”一词渐渐被人们熟知。“愤青”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话语方式的群体。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愤青现象进行解读。一、愤青、网络愤青概述(一)愤青(英文:AngryYoungMen),是“愤怒青年”的简称。英文“AngryYoungMan”这个专有词组,首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源自于A.L.保罗的同名自传,后来演变成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愤怒青年派。到了20世纪60、70年代,AngryYoungMan开始成为敢于挑战传统阶级的叛逆青年的统称。其代表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在国内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的香港,当时特指一群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邵氏电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了影片《愤怒青年》,由此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这一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并在1990年代中后成为流行词,后来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2在我国不同时代愤青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比如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被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的知青被认为是“愤青”;80年代那些歇斯底里的摇滚青年被认为是“愤青”;到了90年代那些标新立异的朋克被看作是“愤青”。而新世纪的愤青则被认为是那些具有较强的中国民族主义信念,在言辞、行为上表现得比较激进的爱国主义青年,其主要表现是在网络上发表爱国主义的言论。(二)新世纪的愤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一些网民互联网为平台,借助爱国论坛、博客、通讯软件等,表达见解、宣泄不满、表达仇恨、呼唤正义,其愤怒带有“义愤”色彩,这一群人被称为网络愤青。这一群体最早引起关注的事件是1995年5月中国驻南使馆遭到导弹袭击。我国民众纷纷举行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示威活动。5月9日,人民网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也就是后来的“强国论坛”,强国论坛创立不到12天就有近4万条帖子。这是第一次“网络愤青”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这一年国内国际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互联网上的舆论异常活跃。其中两次大规模的网上签名运动声势浩大。7月19日,轰动一时的反对京沪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活动在网上开始,短短十天,网站统计栏里显示的签名数字为“82752”。8月4日签名送交给铁道部时,收集到的签名已有10万多①。另一件是“九一八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8月15日,爱国者联盟联络9.18爱国网、时事与国际法网、中国鹰盟网、9.18战争网、龙腾中华网共同发起声援齐齐哈尔“8.4”毒气弹受害者,开展“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这次活动历时一个月,最终征集到1119248个网友签名②。除此以外,孙志刚案、日本人珠海买春事件、西北大学反日事件3等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网民就当下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其中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关有部门的决策。由于网络这个特殊媒介的出现,愤青的“愤怒”变得更加便捷。可以说网络造就了新世纪的愤青,网络已经成为新世纪愤青必不可少的平台,我们已经不可能离开网络谈愤青。虽然至今对网络愤青这一群体数量没有明确的统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愤青加入到网络愤青这一群体中,而且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因此,研究网络愤青这一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愤怒”背后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二、“网络愤青”的特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