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文档--新一代文档艺术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一维克多·罗恩菲尔德(1903~1960)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在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间被连续再版了七次。直到今天,他的艺术教育理论在美国艺术教育界依然有众多的拥护者与实践者。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给人以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培养其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也就是说,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为中心,其理论更多是针对各方面正处在快速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群体。艺术是儿童跟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因此,我们可能通过儿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品”来理解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罗恩菲尔德提出,儿童的艺术创作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涂鸦期,前图解期,图解期,写实主义萌芽阶段,伪自然主义阶段。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龄儿童不可能同时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因此这五个阶段并不跟固定的年龄相对应,但各阶段的前后相续关系是不变的。涂鸦期一般始于2岁,幼儿开始喜欢随意在纸上涂抹,到了4岁,孩子往往就能画出可辨认的图形了。但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也不想理解自己所画的与现实中的实物有什么关系。前图解期一般从4岁持续到7岁,这时候的儿童开始画有头有脚的人像,画一些他所接触的事物。图解期一般从7岁持续到9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明确的形式概念。他用记叙的手法描绘他周围环境具有象征性的部分。另外他还喜欢经常用固定的手法画人像。写实主义萌芽阶段大约从9岁持续到12岁。这时候的儿童在画中开始强调细节,并在画中反映他初步的社会意识。大约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儿童逐渐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画中的比例、颜色深浅等问题。这就到了伪自然主义阶段,也叫理性阶段。从这时的画中能看出人物的性别,细微的颜色变化等。儿童的自我评价也多了起来。一般来说,这个阶段标志着儿童艺术的自然发展的结束期。大约到14岁左右,儿童对视觉艺术的真正兴趣才会开始,才会自觉地去学习艺术技法方面的东西。在罗恩菲尔德看来,儿童的艺术创作显然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儿童的视觉艺术创作是其对周围环境认识与思考过程的表现;儿童艺术的五个发展阶段实际上也是他整个成长模式中的五个阶段,他们的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其整个成长模式的表现图像。既然如此,那么,成年人通过儿童的艺术作品就可看出儿童在情感、智力、生理、感受力、社会性、创造力及审美意识等各方面的发展。第一,情感的发展。艺术是人类宣泄情感的绝佳手段。大多数儿童倾向于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或者画自己所认同的人或者干脆画自己。他们所画的任何事物都是特指的,都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儿童在创作时的越是全身心投入,越有利于他情感的健康发展。--胖胖文档--新一代文档第二,智力的发展。儿童的作品能反映出他们智力的发展状况。一个孩子如果观察理解环境的能力太差,那么就意味着他在智力发展方面有了缺失。罗恩菲尔德也承认这样说有些太绝对,但他强调,儿童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将他观察环境所得来的细节描绘得越充分,他的智力也就越高。从另一方面来说,儿童的艺术创作需要儿童仔细观察与记取周围环境的细节,这也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开发。第三,生理的发展。儿童在艺术创作时,眼与手的合作、身体控制、线条描绘与技巧完成等能力都能显现出他身体的发展状况。尤其在儿童的涂鸦期,这种身体的成长是最容易看出来的。儿童还经常有意无意在作品中表现自己身体的成长状况。一般而言,爱动的孩子喜欢描绘一些积极的体育动作,而且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成长很敏感。那些身体受过损伤的孩子也会将这种损伤表现在作品中。第四,感受力的发展。感受力的培育与发展是艺术体验的重要部分。在创造性活动中,儿童对种种感觉经验的运用显现出他感受力的发展。而且,儿童的感受力也会刺激他的艺术表现力。那些感受力迟钝的孩子往往缺少观察能力,难以分辨事物间的差异。第五,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出他们对自我经历和他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