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临床路径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ICD-10:K61)行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分类肛周脓肿根据部位的深浅分为低位(肛提肌下)和高位(肛提肌上)脓肿两类;(1)肛提肌下方脓肿(低位脓肿)皮下脓肿、低位肌间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2)肛提肌上方脓肿(高位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高位肌间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2.临床表现、查体(1)肛门皮下脓肿:位于肛管皮下或肛周皮下间隙。临床表现:常发生于肛门缘,脓肿一般较小,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局部疼痛较重,多呈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查体:肛旁明显红肿、硬结、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2)低位肌间脓肿:位于齿状线以下,内外括约肌之间。临床表现:脓肿一般不大,全身感染症状很轻,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明显。查体:肛缘红肿不明显,指诊肛管内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3)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临床表现:脓肿范围广泛且深,初起患者自觉患侧肛管持续性疼痛、酸胀感,但不剧烈。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随着病情的迅速发展,继而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查体:患处皮肤红肿,双臀不对称。肛外指诊:局部硬结,压痛明显。肛内指诊:患侧坐骨间隙所对应的肛管或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直肠壁压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4)肛管后间隙脓肿:位于肛管后深、浅间隙。临床表现:脓液范围小,局部红肿不明显。查体: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则有明显压痛。肛内指诊:可在肛管后、肛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下触有局限性硬结或肿块,并有明显触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5)直肠粘膜下脓肿:位于直肠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的粘膜下间隙内。临床表现:患者自觉直肠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和步行时疼痛明显、全身感染症状较明显。查体:肛内指诊时可触到直肠壁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隆起,有触及波动感,脓肿大时不易触到上缘,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6)高位肌间脓肿:位于直肠下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肛内坠胀感,逐渐出现胀痛,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全身感染症状较明显。查体:肛外常无任何病症可见。肛内指诊时可在肛管直肠环直肠壁上触到圆形隆起,有压痛及波动感。窥镜下可见直肠壁有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边界整齐清楚,常覆有炎性粘液,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7)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临床表现: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肛门局部炎症则不明显;可有直肠内沉重坠胀感,排尿困难。查体:肛内指诊可在直肠壁上肛管直肠环以上触及肿块隆起,有压痛及波动感,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8)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直肠后间隙内。临床表现:患者常有直肠内重坠感,骶尾部钝痛。查体:肛外指诊时按压尾骨与肛门之间可有深部压痛,肛内指诊可在管直肠环水平面以上直肠后壁触及肿物隆起,有压痛,如已化脓,则出现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感。3.辅助检查低位脓肿:肛周彩超。高位脓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盆腔CT。有条件的县级医院可选择肛管直肠腔内彩超、盆底三维MRI检查,能更加准确的显示盆底组织与脓肿之间的关系。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行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49.01)(四)标准住院日为7-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