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人间净土思想探微海慧内容提要:虚云和尚以禅宗唯心净土说为理论内核提出人间净土论,认为触处无非净土,世间的方便即是究竟,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与佛教的宗旨是相一致的,若能实行,即是人间的极乐世界。建设人间净土,净化世间、救度世间首要是救心;佛教为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三皈依为欲求世界和平之本,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为十善,要永久和平应发菩提之心,通过净化内心达到净化世间的目的。虚云和尚南禅型的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特的学理基础和实践价值,对今天弘扬人间佛教有其借鉴意义,虚云和尚个人的愿行亦提供了实践的典范。关键词:虚云和尚唯心净土人间净土大同一、人间净土思想缘起(一)现实中人间秽土的挤迫虚云和尚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这三大政权的更替,用虚云和尚自己的话说即:“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日军的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极巨的,虚云和尚曾说:因目下日寇侵华,所占地区,残杀同胞,抢夺民财,强奸妇女,祸民殃民,弄得我国遍地干戈,杀害无辜,民不聊生,动乱纷纷,鸡犬不宁。[1]佛教方面,虚云和尚认为佛教的正、像法时期已经过去了,末法到现在,也已经过了九百八十二年。“末”即法没之意。经上说的末法时期的种种衰相均已出现:僧娶尼嫁,袈裟变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这些末法衰相都出现了。释迦佛的法,到人寿三十岁时,大乘法就灭了。人寿二十岁,连小乘法也灭了。人寿十岁时,只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法末之时,佛所说的法,都要灭的。先从《楞严经》灭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经》。如欧阳竟无居士,以他的见解,作《楞严百伪说》,来反对《楞严》。[1]怀西:《回忆师尊二三事——为纪念虚公老人上生兜率二周年而作》,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河北禅学研究所,2008年10月版,第362页。还有香港某法师说《华严》、《圆觉》、《法华》等经和《起信论》,都是假的,这就是法末的现象。[2]中国佛教协会开成立大会时,就有人提出:将《梵网经》、《四分律》、《百丈清规》等这些律制清规取消;将僧人穿的大领衣服改掉;把四月八日的浴佛节改为四月十五,佛历变为耶历等。[3]虚云和尚批评说这是坏佛教徒要改佛制,破灭佛法的不是异教徒,而是佛教徒自己。如此的世间,使虚云和尚感到所处的时代已是“五浊恶世”,“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4]“吾人共生五浊,苦多乐少,寿短业长。”[5]现实的秽土与佛教所追求的清净、安乐的国土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这势必使人们更向往没有五浊等秽恶的理想净土。虚云和尚的人间净土论有一突出的特征,即着重关注净心与和平,在人间净土论的实践方面,虚云和尚非常热心关于和平的演讲和参加护国息灾法会。(二)佛教本具人间净土思想大乘佛教的目标在于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使得佛教应具积极的入世精神,佛教的实践必然有其入世修行的一面。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出家,并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抱着救世之心,修尽苦行,以救世间。[6]另外,南宗禅法本来具有人间净土的理论基础。首先,南宗禅法的修行并非离开这个世间去修行。“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7]烦恼即是菩提,生命的实相并非离开杂染的生命本身。追求佛果,并非心外觅佛,而是在于对生命的实相——佛性的彻证,佛心即从当下现前之心去体悟,所谓“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故永祖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8]虚云和尚说:志公和尚《十二时颂》中辰时颂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识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2]虚云:《末法僧徒之衰相》,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70—171页。某法师指的是远参法师。[3]同上,第171—172页。[4]虚云:《再告灵通侍者文》,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119页。[5]虚云:《因博奕有感寄劝念佛》,载《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第113页。[6]虚云:《因果略谈》,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第107—108页。[7]虚云:《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载《虚云和尚全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