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诗韵旖旎朱阳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紫燕南飞,秋高气爽,中秋前的一个周末,我受卢氏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之邀,随三四十位老师与前辈参加了“走进朱阳关,亲近大自然”集体采风活动。晨曦掺合着朦胧的晓雾,车子驶进即将通车的三淅高速,飞过豪迈恢弘的洛河大桥,我们仿佛行进在万山之巅,熊耳山俊秀的峰影在目光中姗姗后退,穿越郭家湾、苇园沟等隧道,一个多小时后便达到目的地。朱阳关,这个坐落在卢氏南部的边陲小镇,积山水之灵秀,聚人文历史之精髓,据考证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自南北朝始设县置郡,后设巡河与镇,直至今日。历史上它是南北东西的交通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防外族入侵,历代官府设关防御,其名由来如此。这颗豫西边陲的明珠,曾多少次勾起我的遐思和向往,但因种种原由,我曾几次经过这里,都没能下车亲睹它的芳容,今日,我还没有真正走进它,就已感觉到它那无限的魅力。站在高速出口俯瞰她的全貌,鳞次栉比的高楼给山乡增加了几分现代化气息;被绿色拥抱的山镇在狭长的山谷蜿蜒伸展,宛---------------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若长龙游弋山间,一种豪情带着几分神秘,迅速锁住人们的瞳眸。灿灿秋阳潇洒地洒向被秋染色的大地。我们首先要到古村落遗址杜店村寻访。杜店原名“垛店”,由社戏抬垛演变而来。可见这里曾是演戏观戏之圣地,是朱阳关民间文化福祉。漫步古朴的村落,在深巷里与石屋石墙邂逅,与老屋旧店相遇。走近了观音阁,这座于乾隆五十八年修复的两层砖木建筑,斑驳而严实的砖面在诉说岁月的沧桑。楼上悬挂的大红灯笼充分验证了人们对它的敬畏之情。阁楼背面有乾隆五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刻成的《重修过街楼》碑记。在围阅的人群中,逐字细读这篇仅仅一百六十余字的碑文,一如在缓缓翻开历史的书页。历史,并没有封尘,她正以无限深沉的神情在向我展现曾经的画面。过街楼附近一座座老屋构成村庄的主角。一座老屋门楣上有石刻“如见大宾”字样,方形石雕门蹲再现了当年主人的富有。这里曾是商旅过关前的驿站,村里众多旅店和饭店是商贾途中歇息停靠的港湾。这些村庄厚重的历史遗迹俯拾皆是。如在另一个巷道里,我们发现了刻有乾隆字样的石槽,因为这里是通关商旅的驿站,那时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断定应该是供客商喂养粮草的马槽。轻轻踩着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仿佛听到当年牵着负荷重物马匹的客商前来敲门的声音,听到杂沓的马蹄音符和主人迎客的话语。那种忙碌而繁华的场面如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多么繁华而热闹的垛店呵!那九处之多的明清建筑、七处民国建筑、五十多座建国初期的瓦屋房舍、珍贵的碑幢石刻,朱阳关,这个负载历史喜怒哀乐的咽喉要道,通过珍贵的遗物给我们以广阔而深远的想象空间。顺着巷道拐弯,走进了曹植甫的义女住过的院子,据介绍说她是曹植甫为曹靖华定的童养媳,曹靖华外出求学后遇到知音,没有回来成亲,曹植甫就把她当做义女嫁到了这里。这座坐北朝南的瓦屋背靠青山,方形小院阳光明媚,一口现在还供人饮水的古井横着辘轳、垂着绳索,井旁枝叶茂盛的石榴树上挂着泛红的石榴。望着绿中有黄、黄中浸红,如抹胭脂的石榴果,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教给我的几句童谣:“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树下住一家,石榴小子会犁地,石榴姑娘会绣花。”我想曹老先生的义女在这个美丽的山村,一定过着如童谣一般清贫但幸福的农家生活。驱车一里多,走进了翟家大院。这里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