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品魏晋名士嵇康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看一个人,首先看到的就是他的外表,那么嵇康长得怎么样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对嵇康的外貌的评价是“风姿特秀”。具体的记载是: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嵇康的身高折合约为181.74~191.1,而且嵇康风度潇洒,清高脱俗,就连醉酒的姿态也像是玉山之将崩。容止第十四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嵇延祖就是嵇康的儿子,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傲然卓立就像是鹤立鸡群,王戎回答说,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嵇延祖站在人群中就像是鹤立鸡群,已经是大帅哥一个了,却仍然比不上嵇康,可见嵇康真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说完了容貌,该谈一下嵇康他的性格了。嵇康的性格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兀傲”。《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中记载: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段话的意思是,钟士季这个人非常有才思,一开始不认识嵇康,钟士季邀请当时有名的贤俊之人一起去见嵇康。嵇康当时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为他拉风箱鼓风。见到了这么多的人来拜访他,嵇康继续打铁,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和那些人说一句话。钟士季站起身来走开,嵇康这时候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士季就说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的兀傲从这里可窥一斑,钟士季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但是嵇康偏偏看不起他,鲁迅先生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一些。嵇康对待钟士季的态度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钟士季怀恨而去,就此种下了祸根。后来嵇康被钟士季借机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嵇康不知是对待他所轻视的人如此兀傲,即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做了嵇康所不齿的事情,嵇康同样“割袍断义”。《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中记载: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嵇康所写的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名涛,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等友好,为“竹林七贤”之一。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全文奋笔直书,说理透辟,文词犀利,字里行间洋溢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兀傲情绪,具有鲜明个性。嵇康在音乐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嵇康从小喜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嵇康做过中散大夫,故称嵇中散。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琴来弹奏,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他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要求学习此曲,我十分爱惜,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绝响了!”当时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师,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不久,司马昭也后悔了。《广陵散》并没有如嵇康所言绝响了,现在仍然可以听得到,只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