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魏孝文帝功不可没蒋福亚闻名史册的魏孝文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粗略统计,自汉至晋,内徙匈奴有五六十万人,羯族最少也有二十馀万,氐族有七八十万,羌族和氐族大体相当,乌丸有二三十万,鲜卑更多,将近三百万,总数几乎达到五六百万,《晋书•文帝纪》则更说有“八百七十馀万口”。西晋全盛时,北方大体只有八百万人上下,按《晋书》的数字,内徙少数民族的人口已超过了汉族;按上述粗略统计,也在汉族的四分之三左右了。他们的内徙,补充了中原的劳动力,对中原社会经济的恢复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北方民族分布的状况和胡汉力量对比,由此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少数民族内徙后,生活十分悲惨,深受中原王朝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因此“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即便其上层贵族,也呼喊“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晋书•刘元海载记》)。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激烈,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西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八王之乱终于用心 爱心 专心引发了匈奴贵族的起兵,拉开了十六国北朝历史的帷幕。 内徙各族都比汉族落后,各有各的语言习俗,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刀光剑影,血流漂杵,尸骨满野,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在战乱中死亡;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背井离乡,千里跋涉,去寻找安宁的场所;差不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人成为战俘,被驱赶到新的地区;幸存者则随时都要拿起刀剑凭借村寨城堡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炼狱般的一百二十馀年,使各族人民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也打乱了昔日相对稳定的民族居住区,涤荡了诸少数民族较为严重的部落组织残余,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内徙各族在人口总数上虽然和汉族相差无几,如若单独计,又远远少于汉族。乱世之秋,各族统治者都想风云际会,称王称帝,仅仅依靠本族力量显然难以达到,其策略无非是利用和挑唆民族矛盾,把其他少数民族当作自己的臂助,又尽可能地利用汉族和统治者的矛盾,以取得汉族人民的支持。胡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