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宝山区盛桥中学徐蕾蕾2010年12月28日上午,我们学科组来到了青浦毓秀学校,学校化学组的薛老师面向全体学员展示了他的公开课,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在开课前,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确定了自己所观察的角度,希望能从某一角度来探索和革新听课的有效性。我们小组选择的观察角度是课堂教学行为或活动的时间分配。主要想通过这一角度的课堂观测,来初步探讨整节课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因此,本次我们选择“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这个角度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分析。我们把课堂的教学活动划分为五块,即教师讲解(A)、师生交流(B)、学生合作学习(C)、学生独立思考(D)、教师演示(E)五个部分。在薛老师总共51分24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用去17分20秒,占总时间的33.7%;“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40.0%;“学生合作学习”用去11分45秒,占总时间的22.8%;“学生独立思考”用去44秒,占总时间的1.4%;“教师演示”用去1分20秒,占总时间的1.9%。具体分析如下。一、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与分析表: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行为类别时间(分钟)百分比教师讲解17分20秒33.7%师生交流20分35秒40.0%学生合作学习11分45秒22.8%学生独立思考44秒1.4%教师演示1分20秒1.9%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的几点分析:1、“师生交流”用去20分35秒,占总时间的40.0%;充分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课本、课件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师生交流中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也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学生合作学习”用去11分45秒,占总时间的22.8%,学生的合作学习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评价,合作结果的呈现方式是的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之一回答,而不是还以个人回答形式出现,这一安排是比较好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体现新课程合作学习的理念。3、“教师讲解”用去了17分20秒,占总时间的33.7%。教师讲解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演示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教师讲解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演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地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由此可见,本节课三维目标均以学生探究为主,因此教师在讲解上用去了17分20秒,时间视乎略显的多了一点,这里其实可以把教师的讲解穿插在师生问答中,及时给学生的回答以点拨,既减少了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又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所增多,也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4、“学生独立思考”用去44秒,占总时间的1.4%;从数据上看,时间的安排显然有些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就会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不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