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船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推广,打造全球最大电动船市场中国是造船大国,船运交通大国,船舶污染大国!目前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是"重车轻船",这不利于船舶污染治理和新能源船舶技术推广。氢云链认为,目前国内电动车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而车用燃料电池处在产业化落地阶段,现阶段发展船用燃料电池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车用、船用燃料电池同步发展具有产业协同效应,既可以实现治理船舶污染、节能减排和技术转型升级目标,也可以像电动车市场一样,倒逼中国企业打造出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船"市场。9月19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明确了构建物流强国目标,并在氢能基础建设、城市物流电动化、新能源船舶运输等多个方面对氢能产业发展形成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实质利好。事实上,发展新能源船舶在全球早有尝试/旦在《纲要》出台之前,国内新能源船舶处于概念或者示范运营摸索阶段。部分船运交通大省,如浙江、江苏、广东率先开展了第一批纯电动船舶示范运营项目。最近,新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安徽省铜陵市启动"氢动长江"计划,利用长江港口区优势,选择从氢能动力船舶领域切入氢能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了国内新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氢动长江"与此次《纲要》的出台时点近,可见,《纲要》的出台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政策支持下的新能源船舶行业将正式拉开序幕,换句话说,物流强国战略离不开绿色船舶、绿色长江产业的崛起。现阶段,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氢燃料"路线之将再一次上演。锂电和燃料电池谁才是新能源船舶的最好选择?同样地若考虑到目前国内车用燃料电池应用还处在市场导入期,这个时候讨论船用燃料电池应用是否现实?安全、规范和标准等这些阻碍船用燃料电池产业化的拦路虎问题该怎么办?而技术、成本和规模之间的"蛋和鸡"难题又该如何化解?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发展燃料电池船舶的机遇、挑战入手,论述现阶段中国打造全球最大的"电动船"市场可行性。一、环保高压,燃料电池船迎来发展新机遇国内船舶产业同样是"大而不强"。根据克拉克森的报告,截至2019年6月底冲国(含中日合资3家、台资1家)共有26家船厂上榜全球造船订单TOP50。与汽车产业相似,现阶段国内船舶产业因"大而不强"而饱受弊病,整体上甚至不如日本30年前的水平。由于造船核心基础技术难以在短期内难突破冲国造船业在传统船舶范围内难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只有新赛道才有机会,而新能源船舶恰好给了中国造船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换道超车"机遇。《纲要》推广新能源船舶的背后内在动力是什么?氢云链认为离不开两个日益严苛的航运环保政策,即限硫令和航运减碳。根据IMO限硫令可知,自2020年1月起,全球范围内航运燃油硫含量从3.5%一下子直降到0.5%,如此严苛的环保政策尤如一道紧箍咒,将倒逼各类航运公司不得加快寻找绿色清洁动力的步伐。由于我国是船运大气污染大国,以上海市为例,2015年上海市船舶PM2.5、NOx和SO2排放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分别为4.4%、29.4%和25.7%。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跟进了IMO的政策,进入船舶污染治理、减排限硫的攻艰阶段,也不断出台更为严厉的限硫令:(1)自2020年1月1日起,国际航行船舶进入我国管辖水域应当使用硫含量不超过0.50%m/m的燃油;进入我国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的,应当使用硫含量不超过0.10%m/m的燃油(2)自2022年1月1日起,国际航行船舶进入我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海南水域的,应当使用硫含量不超过0.10%m/m的燃油。如果说限硫令尚能使用超低含硫量燃油作为解决方案,旦航运减碳可以说断了航运业"投机取巧"的可能。根据IMO的海运减排协议,2050年航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8年减少50%,并朝着零碳排放目标迈进。同时,11家大型航运银行发起了一项全球倡议,通过发放激励性贷款的方式鼓励船东购买或建造低碳排放的船舶,并对不愿购买或建造低碳船舶的船东施加压力。低碳/零碳排放船舶已经成为趋势,新能源船舶才是应对环保政策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新能源船舶技术路线个,包括LNG、纯电动、燃料电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个方向,这些技术路线各有特色,如何选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