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转变成就大课堂──构建小学品德生本课堂途径浅探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俞锋摘要:在品德课堂中展现“以生为本”理念的教育教学是当今许多教师研究、实践的方向。笔者认为“以生为本”的品德课堂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的课堂。就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成就无痕、无形的大教育课堂,本文从“设计教案”到“设计学案”,“传道、授业”到“悟道、悟业”,“同化教育”到“多元化发展”三个转变来进行论述。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生活;主体;智慧“生本教育”理念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诠释了什么是以生为本的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5×3=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5×3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5×3=14,那就是教学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孩子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什么怎么会?然后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来检验。在这里,教就不简单地是一种教和告诉而是变成了一种自主探究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高度符合。随着课改的深入,品德课逐渐摆脱传统观念中“副课”的地位,越来越被学校、教师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诟病依旧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而忽视学生学情需求,只求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探究过程,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学生情感影响等。品德课堂一定程度上仍旧是教师“教”的课堂而非学生“学”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品德课堂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主体、开启学生智慧的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转变进行尝试实现。一、变“教案”为“学案”──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其开放性的教材编写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课堂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完全依靠教材来展开教学的方式,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重组,对生活中纷杂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利用。如何做好教材的分析重组、资源的筛选利用,使课堂效率最大化?答案只有一个,研究课堂的主体──学生。即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充分考虑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简言之,当我们考虑“如何教”时,更应当思考让学生“如何学”,而“学好”比“教好”重要得多。【案例一:遵循孩子认知规律】(我的一次公开课磨课经历,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集体处处有规则》)(以下均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初步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起初我对课堂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导入,揭示课题二、回忆学校集体中的规则三、交流社会大集体中的规则四、感悟规则的重要性五、总结,指导生活设计中,对于校内规则和校外规则两者的教学投入平分秋色,想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不到:在二、三环节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许多学校内外的规则,场面虽热闹,但课堂交流内容纷杂,不成系统;在感悟规则重要性时学生体会肤浅、粗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整个课堂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经指导老师指点,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校内规则的研究上,先充分利用资源,对校内规则进行整理,探究其作用,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再由校内辐射到社会:一、导入,揭示课题二、回忆学校集体中的规则三、感悟规则的重要性四、自我测验,指导生活五、延伸到社会大集体中的规则,总结这样一来,课堂结构更合理了。从回忆、交流学校内的规则及其作用,领会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指导遵守规则的方法,到进行延伸,了解和思考怎样遵守校外的规则,学生对于“规则”的体会与感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更加深刻、有效。【案例二:巧用学生生活资源】(一位教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神奇的电话》)师:在生活中电话给你带来了什么便利呢?生:我妈妈在杭州工作。她每隔一段时间打电话和老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