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冷遇”变成“热捧”将“冷遇”变成“热捧”遭“冷遇”心灰意冷上课铃响,当我兴致盎然的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开始上课时,突然发现学生们好象很不配合,一副副无奈、厌烦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预先设计的教学安排也被打乱。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教学情景安排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吗?不是当今社会热点吗?不是贴近学生生活吗?这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是Excel中图表的建立,我以青少年网瘾群体调查报告为例,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网瘾、非网瘾的区别,以及网瘾的危害;接着把网瘾群体的男女比例分配、年龄分配关系用Excel图表表示;最后引出Excel中图表创建知识的学习。探“原由”恍然大悟下课之后,我连忙请了几位学生,倾听了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学生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一位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们不是对您讲的东西不感兴趣,是你讲的越多,我们担心自己操作的时间就越少”;另一位同学接着说:“老师,每次上课您都绕着弯子开始讲,到最后还是讲操作。这样同学们就觉的你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教我们操作步骤好了”;“老师,很多时候都是你一个人在讲,我们就是提不起精神来”……析“成因”柳暗花明1、信息技术学科硬件特点我市高中各学校信息化程度较高,基础设施齐全,有保证“一人一机”的机房,一般信息技术课都安排在机房内授课。学生的兴趣大部分集中在电脑上,所以对着电脑不能操作,就像走路被绑住脚一样,难过之情可以想象。这样教师就很难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讲课上来。2、评价体系一般高一学生学完之后,要参加信息技术的会考。而会考目前主要采用的考试方式是上机考,考试内容体现出来操作技能的掌握占很大的比例。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误以为会操作就行,而很少去关心其他的事,比如说信息社会的道德培养、素养培养等。3、教学情境创设误区每一堂课教师总是挖空心思去创设一种既吸引学生又能促进教学的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往往“变味”、“走调”,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原因可能有如下一些:①虎头蛇尾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刚上课的时候学生还能被老师创设的情境吸引,但是没过几分钟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就转移了,学习热情也大大降低,直至下课。这些情景创设过于形式,被用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电子表格的图表时,教师以某商场的两位销售员提供的两份四季度商品的销售额的比较开始引入课题,提出图表在数据处理的优点:直观、形象。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再也不提及商场销售员提供的两份四季度商品销售额图表,又回到了图表创建操作步骤的讲解上。比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播放了一段搞笑的flash动画,而对课堂内容学习毫无作用。②手法单一无视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情境创设仅仅局限于多媒体的使用或者教师的专讲专演,从而大大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激情就被扼杀。其实教学情境可以是实物展示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可以用图、音乐、视频、互动,形式多样。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去感受知识点,积极开展思维去理解、巩固知识点,从而带入了教学的佳境中。比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中都做了ppt,上课就是一页页点下去、讲下去,学生昂着头一页页看下去,千篇一率的上课方式定是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寻“对策”任重道远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教书育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不能将他等同于其他学科,也不能等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上课的目标不再定位在掌握一个个具体的软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软件仅仅是达到这些目标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中涉及的这些软件,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际使用时,可能早已过时,但只要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提升了,学生到时自然有能力学习新软件、使用新工具。祝智庭教授也曾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擅长于知识的传承,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方面较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