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课件目录CONTENTS•苏轼简介•《定风波》创作背景•《定风波》诗词解析•《定风波》的艺术手法•《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定风波》的实践应用与启示01苏轼简介0102030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生平01020304苏轼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文学成就苏轼的诗、文、赋、词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词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宋代及后世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艺术成就和思想观念也传播到了海外,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01020304苏轼思想及影响02《定风波》创作背景北宋中期文化氛围诗词发展时代背景苏轼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北宋的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文人墨客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苏轼作为文坛领袖,深受士人敬仰。北宋时期,诗词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苏轼的《定风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苏轼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曾因党争被贬谪,这些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仕途坎坷豁达性格文学造诣苏轼性格豁达开朗,善于自我调节,即使在逆境中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苏轼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030201个人背景01020304豪放风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诗词风格及特点苏轼的诗词风格以豪放、洒脱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苏轼的诗词语言优美,用词精妙,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苏轼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表现出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03《定风波》诗词解析总结词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详细描述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神境界。词的上片解析总结词抒发人生感慨详细描述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描绘春风、微冷、斜照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词的下片解析表达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神境界和对人生的感慨总结词整首词表达了苏轼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经历,苏轼表达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应该像在风雨中行走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详细描述整体思想感情04《定风波》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象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烟雨”、“斜阳”,苏轼表达了自己超脱物欲、镇定自若的人生态度,这些景象成为他内心世界的象征。对比苏轼通过对比“穿林打叶声”的凄厉和“吟啸徐行”的从容,突显了自己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镇定自若。白描这首词语言质朴,不事雕琢,用简炼的文字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如“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的超然物外。用典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前人诗句,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化用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深化了词的意蕴。对偶词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使词的音韵和谐,增强表现力。借代苏轼用“烟雨”代指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用“斜阳”代指暮年,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修辞手法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