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的新变化湖北省利川市教研室徐光华445400[阅读提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特别是基层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教育科研的理念有变化(普及化、大众化、叙事化);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有发展(如教育网志、课堂观察、教育叙事等);教育科研的实施策略有变革;教育科研的管理在创新。[关键词]新课程;新理念;教育科研;新变化。大家知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以“课程”为“牵引点”引发的一场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前所未及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促进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观念、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诸领域的深刻变革。毫无疑问,作为推动教育变革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源动力”(或叫“第一生产力”)的教育科研,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对于我们基层教研员、一线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以《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的新变化》为题,给大家作一点粗略地介绍,作为大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前的“抛砖引玉”。一、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的新理念如果我们将教育教学比作开垦一片希望之地,那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致力于改善教育教学、体验职业幸福、获得成功快乐的“犁”。特别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学习、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主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才能在这种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近几年来,在推进新课改的伟大实践中,有的实践并总结出“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办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成为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摇蓝”;有的实践并总结出“建设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还有的实践并总结出“在新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这一切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趋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将更加大众化、普及化、常规化(或叫常态化)。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作为基层教研室、基层教研员、教辅员和广大基层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科研理念,注重在实践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涵和外延,本着“研究、服务、指导”的宗旨,以群众性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范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根本转型,真正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促进广大教师在研究中快乐成长。与过去的过于突出课题研究的学术性、理论性、规范性、验证性(拿实验来说,就有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实验;拿教育科研结果有关特征数值的计算和分析来说,就有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相关系数等,这对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来说实在是“赶鸭子上轿——太难”)相比,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基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我们应该确立以下基本理念:(一)要重新理解课题本义——从“证明事理”到“解决问题”我市“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的课题研究,的确收获了一些“亮点”和“精彩”。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此举并未带来所期望的轰轰烈烈的研究热潮和大面积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广大教师专业素质明显增强的喜人成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广大基层学校教师的发展需要怎样的“课题”?在新课程理念的启示下,总结我市“十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相比之下,我市“十五”...